“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白朗骂道,但是此刻说什么也晚了,只能硬着头皮打。白朗寄希望于李默涵这边还忙着拜天地入洞房,没空来理会自己。
当然,无数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敌人的失误上,这种想法的结果通常不会令人满意。这次也不例外,白朗以为捏了一个软柿子,结果却是一口咬在石头上,直接把牙齿崩掉了。
驻扎在沟碑-茅坪一带的是党卫军刘世杰连,他们在这里构筑驻防好几天了,就是单等白朗来自投罗的。这里的工式和火力点进行过精心的构筑。其中部分机枪的摆放位置是李默涵钦定的,但是这样摆放之后,机枪的射击面变的很狭窄,这让刘世杰有些不太理解。
李默涵解释说这叫侧射战术。
时下乃至一战时,大量的士兵受到的训练还是以步枪和刺刀来进行攻击,攻击一方的士兵发起冲锋,越过双方战壕间的中间地带,抵达敌方战壕,在近身战斗中消灭敌人。冲锋过程中的士兵,看似很容易被当时的马克沁机枪所射杀。其实不然,如果从正面向冲锋的士兵射击,收效甚微。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用250个气球代表冲锋的士兵,将气球悬浮在一个不同的高度,每个气球相距2米,散布在一个100多米宽,纵深几米的范围内,由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在400米外用重机枪从正面射击,250发子弹。结果250发子弹仅仅打中了37个气球。很多子弹都打到了气球间的空缺中。并且射手在每击中一个气球后还要重新瞄准一次,在重新瞄准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在真正的战斗中敌人会很快的冲上来的。
而把机枪摆放在这250个气球的侧翼,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放眼望去,差别就相当的明显,250个气球窄正面,长纵深,大大增加了目标的密集度。同样的一个射手,结果就是大屠杀,很多时候一发子弹就能击中几个气球。250发子弹,击中了240个气球。
刘世杰一开始对李默涵讲的这个故事有些将信将疑,但是实战效果很快就让他对崇拜的五体投地。用机枪从侧翼向冲锋的敌人射击,敌人插翅难逃。如果用两挺机枪在左右两个侧翼射击,形成交叉火力,那就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雨点般的子弹扑面而来,陷入交叉火力区的土匪好似狂愿却又无可奈何地被钢铁暴雨来回撕扯,直到化作一地的肉泥。
土匪们大惊失色,一个个怪叫着到处乱窜,气急败坏的白朗一连打死十来个逃兵也无济于事。他长叹一声,“想不到我白朗会败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里。”
白朗在哪里兀自哀叹,就听嗖的一声,一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口,白朗顿时眼前一黑,整个人向后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