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大军阀>59.蝗灾2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以致在《诗经》里都出现,“治蝗”一直被历代王朝作为施政的大事来抓,可是,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谜。在中国,蝗灾仅次于水灾和旱灾而频繁发生,所以,曾经认为水中的虾干死后,一到了陆地就变成了蝗虫。

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作为治理蝗虫的对策,就是往土坑里注水,或者在春秋的耕作之前,将土地犁起,在孵化之前驱除。此外,还有全村人员都出动,或拍打,或点火焚烧,或放出鸭子以及猪,让其啄食来驱除蝗虫。驱除之后的蝗虫死骸,或者作为肥料,或者作为家畜的饲料,也有的地方作为“陆虾”而食用。在治蝗方面,农民的协助是不可缺少的。

可是,在儒家基于阴阳学说而阐述蝗灾之后,民间在蝗虫的驱除治理上变得忌讳起来了,在中国,直到民国时代之前,治蝗也没有进展,这被看作蝗灾反复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灭蝗虫,先要打破对蝗虫的迷信。但是,豫东可不是上海、北平、天津、武汉这样的地方,此地民风和观念都比较保守,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对现代科学的了解远不是上面那些大城市可比的。

于是,李默涵要人工灭蝗虫的主意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乡绅们反对。乡绅们推举一个前清举人名叫吕文洲的来“劝谏”李默涵。

吕文洲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子,说不上三句话,便要捋一捋那把黑白相间的山羊胡子。

吕文洲摇头晃脑的说道:“蝗虫乃是神虫~因为人怨上闻,天灾下降。致使连岁旱蝗,荡无农收。不是人力能制止的且杀虫多,必戾和气,这事做不得。难道镇守使大人不知道唐朝时姚崇主张捕杀蝗虫,他的儿子就遭天谴而死吗?”

有年老的人也支持吕文洲的说法,他们说道:”蝗虫乃是由东南风变成的,除了请求蚂蚱爷爷(蝗虫神)和白梢奶奶(螟虫神)保佑外,人没有办法对付。这附近就有早年修建蚂蚱庙,咱们还是带上祭品,到蚂蚱庙去求蚂蚱老爷开恩,给我们一条生路吧。”

李默涵眉头一皱,大声说道:“看这位老夫子是也是饱读诗书的人,难道不知道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蝗虫就是普通的虫子,就算天天捕杀也未必能除尽。能看眼看着蝗虫吃掉我们的庄稼,咱们还去求爷爷告***?如果不捕杀蝗虫,来年青黄不接,生灵涂炭,饿殍遍地,你们就开心了?”

吕文洲却摇了摇头,说道:”《后汉书》曰:吴郡徐栩,为小黄令,时陈留遭蝗,过小黄,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皆去。又《论衡》曰:世称南阳卓公为缑氏令。蝗虫不入界。盖以贤明至诚。灾虫不入其县。再《益部耆旧传》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庆,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独不入界。”

吕文洲一口气引用了三个典故来反驳李默涵,“镇守使大人,古之良守,蝗不入境,由此可见蝗灾是可以靠修德来化解的。”

一直跟在李默涵身边的刘慕圣闻言,不由眉头一皱,心想这吕文洲说话也太大胆了,李默涵上任伊始,你就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那岂不是在反讽李默涵无良?

李默涵气得没话说了,“那请问老夫子,修德能不能让大家吃饱肚子,不饿死,来年地里继续长装甲,百姓不做流民?”

吕文洲对这话到时一时无法反驳。吕文洲见李默涵十分坚决,便冷冷道:“老夫言尽于此,还希望镇守使三思。”

李默涵大声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各地立刻开始灭蝗。第一,各地扑杀蝗虫不力的官员一律革职;第二,禁止各种巫祝祈祷;第三,捣毁愚民的各种庙宇;第四,有敢阻拦扑杀蝗虫者就地正法;第五,有灭蝗良方的,经试用有效者,各地官员要及时上报,镇守使署有重赏。”

随即,一场轰轰烈烈地灭蝗大战就开始了。李默涵为了做表顺,亲自抗上锄头,推上独轮车参加灭蝗行动。

有人负责捕杀看得见的成虫,有人则专门查看地面。蝗虫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面下产卵。一旦发现地面隆起,就立刻挖开,把混有虫卵和幼虫的泥土扔到火堆里去烧,挖开的地方再填入石灰粉。

到了晚上,再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野地里点起许多摊篝火,柴火熊熊燃烧,列队而来的蝗虫纷纷跳入火焰中。特别是黑夜,迎火而上的蝗虫更密集,蝗虫的尸体劈劈啪啪地都被烧炸了。蝗虫越聚越多,最后,十来个火堆都被蝗虫的尸体扑灭了。

这时候刘慕圣又献上一计,说道:“明朝徐光:崇祯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可见世间物性,宜于鸟兽食者,人食之未必宜。若人可食者,鸟兽无反不可食之理。蝗可供猪鸭无怪也,推之恐不止此,特表而出之。说明以蝗虫饲养牲畜,确是妙法,可以化害为利。”

这倒是提醒了李默涵,他结合王士骅的建议,把捕获的蝗虫混上杂粮面粉做成糕饼,当做救灾粮分给灾民吃。

一开始灾民们心存畏惧不敢吃,于是,李默涵就和刘慕圣、王士骅以及手下的一般士兵们带头吃给灾民们看,结果一个个吃的红光满面。

人家镇守使的命多金贵?人家都敢吃,自己烂命一条,


状态提示:59.蝗灾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