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变身香江>第五十二章 从历史开始

新生们怀揣着好奇与梦想,终于是走进大学校园。

经过一系列热闹的新鲜的,例如游园、迎新晚会、学院联谊等活动,在一个星期后沉寂了下来,要开始正式上课了。

香江中文大学第一学年是不分专业的,搞的是通识教学,大一学生上的都是基础科目,专业在大二才开始划分。

而通识教育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据说这样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学生会在大一的时候就会自主的去修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对于这一种现象,学院是既不鼓励,也不阻拦,有点放任自流的意思。

如此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以至于有不少还处于懵懵懂懂却贪大求全的新生们,以为修读的课程越多,就越好。结果当然是自己吃尽苦头,却没落到两头好。

因为通识教育的结果就是科目众多,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庞杂。

当然,一个星期的课时实际上是不多的,只是老师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式教学,在上某一门课之前会先列出一张长长的书单,布置一些所谓的“作业”。到开始上课了,所有的知识点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拉一遍,然后与学生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问答。

如果没有将那些书单上的书籍阅读并吃透,往往一堂课下来,很可能会不知道学了什么东西,一头雾水的,感觉白上了。

可那些书单上的书籍想要阅读吃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学生们自己具有高度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花费大量课外的时间。

这样一来,大部分的学生应付起来都会感到有些吃力,压力大。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学有余力,甚至是游刃有余。

林静当然是属于游刃有余的那一小部分中的一个,而梁音宁,纯理科类科目对她来说很容易,就是文科有些难度,比如中文。这很奇怪,她拿起同样是中文的来能够三天三夜不睡觉,可一拿起中文其它书籍,就昏昏欲睡。

香江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霞飞楼601。

星期六,早晨七点四十五分。

“音宁,起来了。”

林静六点就起来了,洗漱完毕,跑步十分钟,顺便买回来早餐,然后交替朗读了大概三十分钟的英语和中文古诗词,到简单洗个澡吃完早餐,七点半敲响梁音宁的房门。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

“今天没课,别叫我,我昨晚熬到两点才睡。”房里传来梁音宁蒙在被单里的呜呜的慵懒的说话声,在这座校园里,学生们为了攻略书单上那一列列的书籍,熬夜到凌晨是普遍现象。

“那我去图书馆了,早餐就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你起来后自己吃。”林静的脑子好使,倒是没有体会到精于计算数字的梁音宁却去攻读《荷马史诗》时的痛苦。

“知道了。”梁音宁有气无力的答了一句。

林静摇摇头,拿了背包下楼去。

朝阳初升,金光万道。

她骑着自行车,迎着晨风,在林荫中穿行。

校内公交虽然是有,但班次并不是太多,所以校道上和她一样利用自行车出入的学生不在少数。

十多分钟后,新亚书院的钱穆图书馆出现在了眼前。

钱穆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新亚书院的创始人之一的国学大师钱穆而起的名字,是中大几大图书馆之一。因为今天是星期六,而图书馆在双休日一般都推迟一个小时开放,所以林静八点钟才赶过来。

林静当然不是第一个进入图书馆的学生,她来到的时候已经是人来人往了。

因为这是第一次踏入这座设计上仿效了馆,所以她感觉到有几分新奇,视线四处扫了几眼。

整座钱穆图书馆分为三层,地面两层,地下一层。

一楼的布局略显多样,有提供咨询的大堂和登记台,还有一个空间阔大的自修室,另外外间隔出一个大厅,用来展出学院的访问艺术家及艺术系师生作品。

二楼是图书馆的主体,是收藏了各类图书的藏书室。

地下室是期刊、报纸和杂志的藏所,在那里可以阅读到香港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期刊、报纸和杂志,当然外文的也有,只是数量不大,也不是那么的及时。

了解清楚了之后,林静上了二楼,直奔历史类书架。

《明史》、《?m州史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剑桥中国明代史》、《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十五本明朝史料书籍,被她一一取了出来。本科生的图书证,借阅书籍的上限为十五本。

这十五本书中,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的《剑桥中国明代史》是英文的,中文版暂时还找不到。《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由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1976年用英文书写,在197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中文版暂时也还找不到。需要到中文版出来了,才能看到后世的那个熟悉的书名《万历十五年》。

以林静目前的英文程度,想要畅通无碍的阅读《剑桥中国明代史》和《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是不大容易的,有不少生僻的单词需要查阅字典。

如此一来,她的阅读进度无法像以前看书如翻书一样快,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提高英文


状态提示:第五十二章 从历史开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