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黛玉两个自在房中猜测香菱之事,香菱倒是自自在在地又去亭子里待了一回,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回了屋,却又点起灯,在灯下对着黛玉的诗稿出了一回神,至夜半方拍手笑道:“有了!”刚要动笔写诗,却见这边砚台久无人用,干干净净,立刻便催着人磨墨。【\/\/驴? 请搜索】
她身边几个婆子惯见她痴态,并不以为奇,打着哈欠替她铺整纸笔,磨了墨汁,方自退下去。
香菱口中一直念念有词,等笔墨一备,便迫不及待地提笔疾书,顷刻间已得了五首绝句。她自己看了一回,又苦思冥想一番,凑了一首,得**之数,又在上面涂涂抹抹地写了一会,才定了稿。以小楷工工整整地誊抄在手帕上,又将手帕摊在桌上晾着。
那门外候着的人估摸着差不多了,轻轻敲门道:“五更了,奶奶好赖歇一会,不然白日里没精神。”
香菱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又把这六首诗看了一遍,才命人进来,匆匆洗漱毕了,又吩咐:“这帕子好生收着,等天大亮了,派人送到蟠香寺去,千万记着别忘了。”
几个贴身服侍的都答应着,便有人来收帕子,又有人催着她擦了脸,洗了脚,打发她**睡了。
香菱兀自念着那几方手帕,又起身嘱咐一回,并命人“看林姑娘起了,就叫我起来”,方倒下睡了。
醒来却已是近午时候,香菱方半支起身子,半是抱怨地和婆子道:“妈妈怎么不叫我?”却远远见黛玉捏着把扇子,摇摇摆摆地过来,立在门边笑道:“是我叫她们不要叫菱姐姐的。听说姐姐昨晚作诗作到五更才睡?一定是有了好句子了,可否赐我一见?”
香菱就红了脸道:“矫揉造作,强凑的几句罢了,不值你一看。”一面说,一面转到屏风后面去洗漱更衣,再出来时已是一身齐整,只举止间还有几分拘束,又问黛玉:“怎么不见宝姑娘?”
黛玉把扇子慢慢摇了几下,眼光在香菱脸上转了一大圈,方笑道:“苏州名胜,我独差一个蟠香寺没去,这次好容易来了,离得又不远,就想去那里拜访拜访。宝钗也是如此想,所以现在正安排车马呢。”
香菱听见“蟠香寺”三字,笑道:“你若只想在那些面儿上的地方逛逛,就只管现在去,若想仔细游览,将那些人所未至之地都去一次,倒要待我去信一封,和她们那里的人说好,我们倒去那里住上三五日才尽兴。”
黛玉道:“菱姐姐和那里的人相熟?”
香菱不大好意思地笑了笑,道:“我不是起了个诗社么?这社里有一位便是那里的住持,法号妙玉的。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就在那里带发修行,后来她师父过世,本想把衣钵传了她,叫她做住持的。偏偏她又推了,如今只是闲散在寺中,功课之余,只同我们聊聊天、作作诗,算是熟人。”
黛玉听见‘妙玉’二字,摇扇子的手停了一停,略侧着头将香菱看了一眼,道:“菱姐姐是来了苏州,才识得这位师父的么?我怎么都没大听你提过?”
香菱笑道:“是去年上祀时候,诗社里的一个朋友引见才认得的,因她气性高昂,诗才卓绝,我们都极服她,每回起社,都要邀她,渐渐的就有了来往。”
黛玉见不是从前就认得的,好生失望,转一转扇柄,轻轻巧巧问道:“菱姐姐来苏州可都认识了些什么人呢?我听你说诗社诗社的,又说要邀我起社,可你那社里究竟有几人,又是什么脾性,我竟一概也不知道。”
香菱道:“是我没想到,早该告诉你的。我们这社号‘虎丘’,乃是因本地名胜‘虎丘’得名。本地文风昌盛,闺阁女儿才学深厚者不在少数,我因一心学诗,刚来时就辗转托人结识了几位,这几位又带着认得了另外几位,社里前前后后,拢共有十一人。只是这十一人里除了我和妙玉师父,都是有家有子的,平日里忙忙碌碌,所以与我来往得多的,只有这位妙玉师父。”
黛玉以扇掩面,轻轻点头道:“原也该如此。”又道:“既是菱姐姐如此说,那我们还是等姐姐和那边说好了再过去罢。”说着便打发人去知会宝钗,谁知这会儿工夫,宝钗已经兴冲冲进来,笑嘻嘻道:“车马都齐了,出门的人也都好了,我瞧今日太阳又好,又不大热,最是出门的好时候,菱姐姐、黛儿,你们快随我来,莫辜负了大好时光。”
黛玉问询般看了香菱一眼,香菱道:“既是东西都备下了,那便还是去一趟罢。先叫吴庄头去前头问一声,若是妙玉方便,咱们就在那里住着,若她不得空,我们过些时候再去不迟。”
黛玉道:“也好。”香菱便叫人快快收拾东西。
黛玉见她忙乱,先摇着扇子出去了,宝钗跟在黛玉后面,一出门,黛玉就把宝钗袖子轻轻一拉,宝钗会意,挨着黛玉走到一旁,听见黛玉低声问道:“妙玉这个人,你可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