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13年1月的时候,肖狩发现自己的日子比起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好过了许多。 在这过去的近一年时间后,奥斯曼土耳其现在的军队已经基本完成了肖狩预想的目标从一支不足百万人规模的近代化半封建模式军队,进化成了一支数量上超过三百万人,作战能力基本达到了德意志帝国二线部队水平的“强军”。
这种成果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迅速提高新兵的作战能力,几乎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实弹射击训练,不光消耗掉了数亿发步枪子弹和数万发炮弹,还让第一批装备的俄式三八步枪和76毫米步兵炮使用寿命直接耗尽报废,如此奢侈的训练方式,也只有仗着巨石基地产能的肖狩才能做出来了。
同时为了给这些基层士兵得到实战见血的机会,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大量阿拉伯部族都成了练兵的靶子,在打着维护奥斯曼统一利益的大旗下,所有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阿拉伯部族都被要求接受一体化的军事管理,并从部族中抽调青壮年加入奥斯曼军队充当士兵。
这个命令刚一发布,就激发了诸多阿拉伯部族的强烈抵触,一时间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伊拉克到叙利亚地区的近千万阿拉伯人都群情汹涌,随后更是在英国人的怂恿下发动了暴乱,大有趁机独立的势头。
不过现在的奥斯曼军队已经不是原本时空的那些缺少训练和装备的弱鸡了,在肖狩的授权下,已经被提升为中将的凯末尔率领着训练最好的二十万神圣协军充当镇压部队,像刮刀一样对着处处烽火的伊拉克到叙利亚地区进行了“扫除作业”。
之所以将镇压作战称为扫除,是因为这些战斗实在是简单轻松到了没有什么亮点可看,当挥舞着弯刀步枪骑着骆驼的阿拉伯游牧民部队,遇到了坐在越野卡车上行军,还有着装甲车辆伴随进攻的神圣协军部队时,结果只能是一边倒的屠杀。
每当发现遭遇到阿拉伯的游牧民骆驼骑兵后,神圣协军部队的士兵们就在军官的命令中跳下了卡车,背靠着车队组成了严密的防御阵型,而伴随进攻的装甲车辆则用携带的重机枪驱赶遭遇的阿拉伯游牧民部队,将这些惊慌失措的家伙赶向步兵厚实的阵列,被密集的步枪子弹打成筛子。
多次阻击都宣告失败后,无法阻止进攻的阿拉伯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镇压部队向着部族聚集地前进,而拿不出任何的办法,毕竟整个部族逃跑来躲避那是妄想,伊拉克到叙利亚这片地区虽然广袤开阔,但是能供人居住尤其是供部族人群居住有河流的地区只有少量的绿洲,这绿洲可是不会被这些居住的部族带着跑的。
要是整个部族抛弃了原本定居聚集的绿洲,逃到了别的部族定居的地盘上,要么就摆低姿态求加入庇护,要么就是操刀子去抢地盘,可面对着奥斯曼军队进攻的庞大压力,这些阿拉伯部族的头领们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因为抢地盘闹出内讧,只会进一步削弱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力量,所以只能咬牙联合起来,接纳了因为奥斯曼军队进攻失去了原有绿洲居住地的部族,同时这些阿拉伯部族头领们将仅剩的部队都集结在了巴格达,试图依托这座古城给进攻的奥斯曼军队大量杀伤,好获得谈和的资本。
而凯末尔的部队却不会有给养上的困难,因为伊拉克到叙利亚地区的大多数地形都相当开阔平坦,所以越野卡车的车队行驶起来毫无困难,可以不断将大量物资从后方运输给前方进攻的部队,甚至多到了凯末尔都可以将其中部分给养拿出来,收买安抚当地尚未逃跑的阿拉伯人,而这个做法也很快见了成效。
没过多久就开始有一些阿拉伯部族成员砍了自己头领的脑袋,跑来向着奥斯曼军队投降,以换取生活物资来填饱肚子连续的失败和逃跑饥荒已经让许多普通的阿拉伯人无法忍受了。
当凯末尔带着镇压部队轻松的一路碾压到了巴格达城后,仍然负隅顽抗的阿拉伯人才发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凯末尔压根没有用人命去和阿拉伯人玩巷战的意思,等了几天后,凯末尔用运来的几百门火炮对着巴格达城来了一场高密度不间断轰炸,尤其是在投降阿拉伯人的指引下,火炮还集中将炮弹打在了阿拉伯人重点布防的城区,更是让试图作战的阿拉伯人损失惨重。
炮击轰炸持续到第三天的时候,巴格达城中剩余的阿拉伯人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大量的阿拉伯士兵在城中哗变,杀掉了发号施令的军官和头领,认识到大势已去的阿拉伯部族头领们做出了两种选择,部分死硬分子用佩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表示宁死也不愿意投降做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俘虏,其余没有自杀的部族头领们则下令部队缴械打出了白旗,巴格达城的战斗就用这种方式宣告结束。
大规模的战斗结束后,投降的阿拉伯部族头领们得到了“优待”,凯末尔按照肖狩之前的特地吩咐,给了这些部族头领们极为丰厚的待遇,除了美食和舒适的帐篷外,还有大量的“药片”供这些原本野心勃勃的家伙们嗨成彻头彻尾的瘾君子,只知道醉生梦死的他们再也难以兴起半点反抗的意图。
消除了来自阿拉伯人上层的麻烦源头,解决普通阿拉伯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让这群人活的舒服些。
原先的阿拉伯人之所以会有大量部族在英国人的怂恿下发动暴乱反抗,是因为在奥斯曼土耳其几百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