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平静下来的是郑、张二女,跟着聂妻怀里的孩子哭声渐小,一抽一抽地慢慢止了声。
淙淙琴声在小院里回旋,像温泉阳光。亦像亲人的慰藉,叫人忘却锥心苦痛。
文笙弹了许久,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聂妻止住了悲声。抱着孩子呆怔怔地站在那里。孩子哭累了,睡着在她的臂弯里。
文笙收琴站起身,怕吵醒孩子,小声道:“聂家嫂子,聂大哥是为了掩护主帅突围遇难的,若非他奋不顾身,不知道会有多少将士葬送性命,朝廷会褒奖他的功劳。我们大家也都不会忘记他。纪家军的兄弟们会代他照顾你和孩子。”
聂妻闻言,眼泪又掉了下来。
周氏几个在旁帮着一起劝说。
文笙想了想,郑重道:“过些天我会到白州去,箭射聂大哥的那人我必当多多留意,若是有机会,一定为聂大哥报仇。”
她同聂信厚也只有一面之缘而已。
果然聂妻听到报仇二字,两眼有了些光亮。她这才想到眼前这位素不相识的乐师姑娘在她这里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双膝一屈,便欲下跪。
文笙连忙将她拉住。
周氏几个见状尽皆松了口气,张氏主动提出今晚留下来和聂妻作伴,其他人相约明日再来看她,留了些银两,这才告辞。
回去的路上,文笙反复琢磨着这件事。
聂信厚的妻子娘家也没什么人了,孤儿寡母,在这个乱世要如何生存?
靠纪南棠和一帮军中兄弟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来纪南棠需要照拂的人实在太多了。再一个,过些日子他和他的兵说不定都要上战场。
她同周氏商量:“周姐姐,我有一位师父年纪大了,现在跟着我住在西山马场。平时需要人照顾。”
跟着文笙就低声将当初王昔被杨昊俭抓进京,饱受折磨。伤了脑袋的事说了说。
“本来我做为弟子,应该多陪陪他老人家,可我这两年忙东忙西的,实在是分身乏术,接下来又要去白州,说句不好听的,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你帮我问问聂家嫂子,愿不愿意搬去马场,帮我照顾一下师父。”
周氏有些意外,呆了一呆,道:“那感情好,妹妹这般心善,我代那娘俩谢谢你,将军知道有如此安排,也可松上一口气。”
文笙点了点头,没有接言,停了一会儿,叹了口气道:“老爷子没受伤之前脾气便不大好,不过,我是十六岁才得师父收入门下,从五音十二律学起的。”
这句话说得没头没尾的,但周氏跟着丈夫耳濡目染,也是个聪明人,当即就明白了文笙的意思。
王师父是位古琴大家,聂信厚的妻子若是精心照顾,讨得老爷子欢心,对她那不满一岁的儿子可是个大大的机缘。
当然宝宝太小,还不知道是不是学琴的材料,但只这一点盼头,便可以唤起当娘的活下去的勇气。
周氏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但却知道文笙未点明,就是不想听她们说感激涕零的话,只好连连点头,忍不住露出个笑容来。
文笙也确是这么想的,她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将来如何还要那母子两个自己去争取。
提前已经说好,文笙今晚要在将军府借住,以等待白州那边的消息。所以陈队长就把她直接送回了平安胡同,
纪南棠和杜元朴等人都没有用饭,在等着她们回来。
有白州的事压着,众人都心事重重,随便吃了晚饭,周氏、郑氏陪着文笙去客房,看着她住下,不缺什么了,才告辞而去。
虽然昨天晚上没有睡好,今天又忙了一整天,令文笙觉着有些疲惫,但她却不想就此安歇。
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堆积在心头,沉闷而透不过气来,迫切需要找个宣泄的出口。
她沐浴更衣,在桌案上点了一盏灯,信手拨动了“太平”的七弦。
前世的,今生的,一首接着一首,那些或寻常或奇特的旋律在她指下随心所欲地流淌而出,可若问她都弹了些什么,连文笙自己也说不清楚。
她想借由“太平”寻找一种畅快,还有心的安宁。
乐师们弹琴,从来都是弹给旁人听的,只有像王昔这样的异类,琴是弹给自己听的,而文笙此时,虽在弹琴,心神却不知飘到何处,连自己也没在听,手挥目送,纯任自然,却又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良久之后,文笙伸手止住了琴弦的余音。
虽然黑夜沉沉,前路叵测,抚琴却令她身心通泰,好似摆脱了无形的束缚,重获平静。
她自琴上抬起头来,凝视着桌案上的一点灯光。
今日聂家的见闻给她带来了极深的感触。
尤其是聂信厚的妻子捣衣时那滴落在衣料上的泪水。
是绵绵的思念,哀哀的绝望。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不知道为什么,文笙此时突然升起了一种冲动,想将这感触以琴声“画”出来。
选取空灵清澈的泛音,一路拂上去,那是寒夜里“砰砰”捣衣的节奏,吟、猱、掐、撮,旋律流畅而缠绵,满含着欲语还休的深情。
可是,还不够,文笙总觉着这曲子差了几分深意,不够摧人心肝。
为什么她会有这样一种“不足”的感觉呢?
突然间,文笙心中大震,她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在她刚刚考入玄音阁,到谭家做客的时候,谭瑶华曾送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