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
沈肃摇摇头,说道:“对六部监察可以,却不能是御史台的官员。监察御史品阶太低,对六部起不了多少监察作用。”
他反对的,不是监察之举,而是监察的人选。监察御史乃八品官职,官阶太低,距离六部的职权太远,低而且远,就有种种受限,做不了多少事情。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而且,皇上刚刚提升了御史大夫的品阶,御史台本就受满朝瞩目。如果此时由御史台专察六部,不用说,百官皆有异议,皇上也不会答应。”
如果御史台不行,那么谁可以监察六部?这下,众人一齐看着的人,变成了沈肃。
沈肃看向沈度,问道:“你就任中书舍人时间也有一段时间了,可知道为何中书舍人是六个?而不是三个或者两个?”
他这话一落,沈度和杜预便似有所悟,心中同时想道:原来,父亲(沈老)所想的,是那个意思吗?
沈度立刻回道:“中书舍人设六人,是为了对应尚书省六部。如此,各舍人在承旨拟旨之时,便能详而知之。”
包括知制诰在内,中书舍人共六名,每一人对应一部,却不专于一部,这样才能熟悉政务,才能出令拟旨。——这是沈度就任之时就知道的了。
沈肃半眯着眼,似乎在回想着什么,半响才回道:“准确地说,六名中书舍人不是对应尚书六部,而是分押尚书六部。我曾经听人说过,太祖当初设立中书舍人,本来就是以中书舍人来监察尚书六部。只是,时日长久,就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
现在这样,中书舍人只是对应六部了,监察之权已不复存在。想到这里,沈肃的神色不禁冷了几分。
对应与分押,差别很大,难怪这些年尚书省权力越来越大,没有管束和约制,也是原因之一。
他的话语已经说得如此明显,杜预和陆清当然明白了这办法。恢复中书舍人监察之权?由中书舍人来监察六部,这个办法,可行吗?
“现今剩下的,就是如何将这个办法变成可行。皇上会答应吗?”陆清说道,想明白了接下来的难题。
“不知道。这个办法,总要上呈到皇上那里,才知道这个办法是否可行。”杜预回道。
他白了陆清一眼,觉得陆清漏了一步。接着应该做的,是上呈这个办法才对吧?
至于可行什么的,说不定皇上会准了这个办法呢?
陆清冷冷地回了一个“你太天真”的眼神给杜预。如果皇上会准这个请求,那么今天还在这里讨论个屁啊?!
杜预被他这么一瞪,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讪讪地摸了摸鼻子。
“吏部的典籍,不知有没有相关的记录。遵祖制倒是很好的理由,这个理由能说服皇上吗?”陆清想了想,如此说道。
他的话将将说完,杜预就笑了出来:“哈,中书、门下两省刚刚搬迁,还撤了尚书令。这两件事,哪一件是遵祖制的?如果以这个理由说服皇上,不是立即打了中书省和计之的脸了吗?这道奏疏怎么上呈?”
他倒不是存心与陆清作对,但事实如此,若咬着“遵祖制”不放,说不定会对两省搬迁、撤尚书令有碍,不是吗?
很是!所以一下子大家又陷入了沉默。办法是有了,却不见得能起行,这该如何?
兜兜转转,事情又回到了最初的困境。让皇上接受对六部权力的限制,真是个大难题!
时辰一点点过去,日头已升至半空了,曲禅已经进来添了几次水,他们还是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
最后,还是沈肃开口道:“既不得法,就按照立前所说的,将这个办法上呈了再说。不定到时候会有办法。”
既然想不到最后的办法,便一步步来,遇到什么石头再搬开好了。总不能因为困难,而搁置所有的事情。
“这道奏疏,事涉中书省,不能由计之和立前来上。我是六部之人,也不能上。这道奏疏,还是另交他人才是。”还是陆清说话。
这下,杜预点了点头,觉得陆清说得很对,没有再出言反驳了。
上奏疏之人,是谁呢?沈度想起了那个眉眼永远带着深情的人,监察之事,本就应该由御史台来提及,俞恒敬会承下这事吧?
一定会的,点兵之事他都首先出言。这个奏疏,他肯定会代为上奏!
这一日,他就特地往俞家递了帖子,去见俞恒敬,然后将写好的奏疏递到俞恒敬面前。
俞恒敬看清楚这奏疏的内容后,先是一愣,然后直看着沈度,笑问道:“沈大人这是何意?”
他一双凤目凝视着沈度,似带着无限深情,看得沈度差点低下了头。只是差点,幸好没有!
他凝了凝神,迎着俞恒敬的目光,然后说道:“下官恳请大人上呈这份奏疏,请大人奏请监察六部。”
“呵,奏请以中书舍人监察六部,沈大人为了避嫌,才让本官代为上呈,本官了解。但本官不了解的是,这奏疏,是不是表示沈大人对六部之权起了心思呢?”俞恒敬笑意晏晏地问道。
虽则笑容满面、情深款款,但眼底的那一抹凌厉,是怎么都藏不住的。只是,不知道这凌厉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
面对这样的凌厉,沈度挺直了腰背,语气平静地回道:
“下官的确对六部之权起了心思,就是不想让它太大!正如下官所想那样,六部管天下众务,无不关决,太过重要。怎么能没有人监管?考功司考核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