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孟知祥

第一百四十五章孟知祥

败报传到洛阳,激怒了李嗣源,下诏先灭董璋满门,再遣女婿石敬瑭为东川行营招讨使,遂州刺史夏鲁奇为副,全力征剿董璋。而此时西川军李仁罕所部已经开始攻遂州,夏鲁奇让马军都指挥使康文通去斗斗李仁罕。谁知康文通太识时务了,听说董璋已经破了阆州,思衬遂州早晚也要丢掉,不想为朝廷送死,在阵前投降李仁罕,夏鲁奇吓的闭门死守。

另一路的董璋率军北上准备攻利州(今四川广元),但半路上老天不帮忙,下了大雨,粮草运输不畅,董璋只好返回阆州再想办法。孟知祥听说董璋撤了,大骂“董璋白痴!利州是北川的粮草基地,而且地势险要,得到利州,就可以拒石敬瑭于关外。董璋不会用兵,早晚要出事。”急派人告诉董璋,表示愿意出兵帮助董璋守剑门(即剑阁关),防备石敬瑭。可董璋一直在暗防孟知祥,怕他混水摸鱼,在乱中给自己插钉子,便以早就有准备为由拒绝了。

董璋破坏联盟的举动不仅惹怒了孟知祥,而且董璋此举等于替孟知祥卖命,董璋的实力哪能和强大的中央军对抗?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最后取得两川的不是董璋而是孟知祥了,孟知祥想的比董璋要长远,做事谨慎。乱世中要想混出头来,一要胆大,二要心细。孟知祥都具备,但董璋只却是胆大心粗,这样的人是翻不起多大风浪的。

孟知祥也摸透了董璋的底细,知道和这样的人合作不可靠,一为了自己的后路,二为了将来灭董璋打伏笔,派水师沿江东下,去取三峡要地夔州(今四川奉节)。孟知祥要在董璋身后插上一刀,可这时的董璋却风光无限,一连夺下果州(今四川南充)、巴州(今四川巴中)等地。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一月,朝廷方面的石敬瑭大将军也率军来到了川中,中央军立刻给了董璋一个大耳光。驻防川中的中央军冯晖部、王弘贽部联合西征军王思同部、赵在礼部越过人头山(今四川广元云台山),奇袭剑门关,东川军无备,被斩杀三千余人,剑门重镇被中央军收了回去。董璋这才知道害怕,忙又去向孟知祥求救。孟知祥听说剑门丢了,精神极度紧张,破口大骂董璋:“饭桶,你坏了我的大事!”

剑门一丢,川中腹地最可靠的防御点就是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孟知祥也知道剑州的战略地位,急遣大将李肇日夜兼程赶到剑州防御,行前告诫李肇:“只要能守住剑州天险,成都无忧。”李肇奉命而去。孟知祥怕李肇不顶事,又让在遂州的赵廷隐部速抵剑州协守。并为了防备中央军走龙州(今四川江油)沿涪江南下偷袭成都,调部将李筠(和后周李筠不是一个人)守龙州。

赵廷隐赶到剑州,会合李肇共守险地。赵廷隐是个将才,时值天寒时节,将士有畏战之心。赵廷隐哭告将士:“兄弟们如果不打退中央军,一旦成都失守,我们妻则沦为人妾,子女则为人仆奴,孰不悲乎?!”众人被赵廷隐一激,才悟此中利害,众志成城,固守剑州。

没多久,中央军就攻了过来,西川军死守不出。到了夜间,西川军庞福诚、谢锽部冒死出北山,绕到中央军营后,鼓角呐喊。中央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西川军,不想被人下饺子,吓的逃回剑门。

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大喜,对将佐说道:“若不是我先守剑州,万一剑州失手于中央军,彼无后顾忧,则抄袭东川,董璋无能,必然弃城而逃,东川如果丢了,我们都逃不了一个死!中央军拿不下剑州,肯定要打龙州的主意,幸亏我下了先手。”众人狂拍马屁:“主公神算!”

孟知祥肚里的货就是比董璋多,果然中央军下一个目标就是龙州,孟知祥早算定此招,中央军刚到龙州,就被西川军潘福超部迎头痛击,惨败回剑门。孟知祥还没来及松口气时,前线水师传来主将张武病死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军心,又调袁彦超去代替张武。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二月,朝廷方面派来的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公来到剑门,督军攻剑州。赵廷隐终于等来了大名鼎鼎的石敬瑭,要见识一下石敬瑭的厉害,调了五百神射手埋伏在山路。石敬瑭率军来攻,西川军呐喊应战。中央军一时没招架住,朝后撤退,这时西川弓箭手开始进行射箭比赛。中央军哪想到还有此一劫,被射死无数,后面的赵廷隐又杀了过来,中央军溃不成行。石敬瑭狼狈逃回剑门,向岳父告急:“老爹,救命啊!”李嗣源再派安重诲入川平叛。安重诲还不如石敬瑭,一路上弄的鸡飞狗跳,不久被召回赐死。

到了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城,夏鲁奇自刎身亡。二月,石敬瑭见安重诲也不济事,也领教过孟知祥的厉害,粮食也吃了差不多,不想死在这里,撤军北去。两川兵很好客,见石敬瑭要回家,哪能不扶上马送上一程?一直送到利州,石敬瑭才拍拍身上的灰尘,抖抖疲惫的精神,回洛阳待罪去了。赵廷隐和东川军同入利州,两军会合,免不了客气一番。

赵廷隐急使密告孟知祥:“董璋是西川大患,今日不除,他日必为我忧。不如利用董璋前来犒军的机会,做掉他,兼并东川,横行天下。”可孟知祥这时还不打算和董璋撕破脸,毕竟中央军随时可能再来找他们算帐,便没有同意。董璋果然来了,在赵廷隐那里吃了几顿饭回去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五章 孟知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