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第三帝国之鹰>330.第330章 《巴巴罗萨》VS《大雷雨》

斯大林说完他伟大的设想后,满意地欣赏铁木辛哥和朱可夫震惊的表情。

斯大林没有催促两人,让两人慢慢消化他带给他们的震惊。

朱可夫率先从震惊中反应过来,闷声闷气地问道:“总书记同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铁木辛哥跟着问道:“临时改变事关几百万人的作战方案,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如果德国人在这段时间突然对我们发动进攻怎么办?混乱中的部队发挥不出全部的战斗力,会引发很致命的后果。”

斯大林早已想到两人会质疑自己的想法,没有恼怒,而是胸有成竹地说同志,你刚才的问题中已经包含着问题的答案。”

没有让两人多等,斯大林说道:“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也仔细分析过情报部门送来的情报,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产生这个想法。

铁木辛哥同志刚才的问题中包含着这场战争的时间因素,被动地等待德国人进攻我们,然后打防守反击,在时间上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被动了。

再说地理因素,你们来看。”

斯大林绕过他的办公桌,指着办公桌后面的墙壁上的地图说道:“你们来看战线宽度,从波罗的海到匈牙利北部边境,直线距离接近一千公里。

你们再来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情报部门发现,大量德军已经进入罗马尼亚,这说明什么?说明罗马尼亚也将加入这场战争。

匈牙利境内还没有看到德军,但是我敢肯定,一旦我们与德国人爆发战争,匈牙利人肯定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算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战线的长度至少要加长一倍。在长达两千公里的战线上,我们既不知道敌人的进攻时间,也不知道敌人的主攻方向。

所有的一切,我们只能靠猜测。这样的战争打起来,我们真的是太被动了,我们不可能在长达两千公里的战线上处处设下重兵把守,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

你统领的总参谋部曾经推测过,德国人一旦发动对我们的进攻,会出动240个师,一万辆坦克和一万五千架飞机。

如果按照你们说的防守反击方案,一旦我们判断错误德国人的主攻方向,让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冲破我们的防线,进入我们庞大国土的腹地,后果才是真的难以想象。”

斯大林说完,吧嗒吧嗒抽着烟斗,静静地等待两人的提问。

朱可夫问道:“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兵力有多少?会不会是他们派去保护普洛耶什蒂油田的?”

斯大林说道:”我最初也是和你抱有相同的想法,可是最新的情报显示,德国在罗马尼亚的兵力已经远远超出保护油田的力量。而且我们的特工发现,罗马尼亚东部边境的城镇内经常出现德军车辆和人员,这足以说明问题。战争爆发后,德国人会和罗马尼亚人一同从罗马尼亚边境冲进我国领土。”

“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人肯定是想借助德国人的力量抢夺比萨拉比亚地区。”铁木辛哥说道。

比萨拉比亚是指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多瑙河和黑海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1812年沙皇俄国夺取了这个地区之后,用这个名称来区别于摩尔多瓦的剩余领土。后来在历史上于罗马尼亚和苏联之间几易其手。

最近的一次易手是一九四零年六月,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

想起苏联和罗马尼亚因比萨拉比亚地区产生的恩怨,朱可夫说道:“罗马尼亚也是我们潜在的敌人。”

“不,罗马尼亚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敌人,不是潜在的敌人。”斯大林说道。

见两人不说话,斯大林意气风发地说道:“在两千公里的战线上,凭借经验与那些无法判断可靠程度的情报来猜测敌人的主攻方向,我是真的没有信心。我也不希望打一场被动的战争,所以我决定,我们要主动进攻,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斯大林说着,对照地图,意气风发地给朱可夫和铁木辛哥讲起他的进攻思路,又解答两人几个问题之后,不容质疑地说道:“我决定了,进攻计划仍旧采用原定计划的名字,叫做《大雷雨计划》,计划的执行时间,定在五月二十日。”

......

德国东普鲁士的腊斯登堡,肯琴东部15公里处的密林中,有一处新建成不到一年的防空堡垒。

堡垒建在地下20多米深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钢筋混凝土城堡,四周有诸多野外防御工事和犬牙交错的地雷网。

这处堡垒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狼穴”。

狼穴是希特勒为了指挥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而建造的指挥中心。

婚礼之后,希特勒仅仅陪爱娃过了十天的蜜月,随后便悄悄入住狼穴,就近指挥即将爆发的东线战事。

狼穴的会议室里,德国陆海空三军司令和总参谋长,以及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齐聚一堂,正在给希特勒做开战前最后的一次全体性汇报。

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凯特尔元帅说道:“对苏联的战役动用的三个集团军群、十四个集团军已经全部进驻出发阵地,德国空军的三个航空队已经全部转场完毕。武装党卫军和海军航空兵联合组成的十三个独立航空师也分派到各自所属的集团军。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会在开战前五天抵达但泽港,他们目前已经做好战斗准备。


状态提示:330.第330章 《巴巴罗萨》VS《大雷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