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蜀汉儒将>第三十章 屯田引发的学问

所谓屯田,又分军屯和民屯。顾名思义,前者是军队进行的,而后者乃是由普通民众实施的。历史上屯田乃是曹艹和他麾下的韩浩等人一起琢磨出来的,也是他恢复生产和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经起到过很大作用。但是凡事有两面,历史上曹魏统治时期,由屯田客组织的大规模的起义和暴动,几乎一直没有间断过。不过据赵峰分析,一般都是由军屯先行暴动,然后民屯之人才跟随起事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军屯之中的屯田客乃是屯田兵,虽然多为退伍军人,或是羸弱之人,但是毕竟是当过兵,打过仗的人,这些人一旦受到压迫,比较容易先行起事,然后才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随狐假虎威。

至于为什么会起事,原因很简单:压迫太重了。曹艹规定,如果耕作的屯田客是使用公有耕牛,则按照官六民四的比例对半分成;若是使用私牛,则官民对半分。与之相对的是,普通的地主人家,一般对佃户收租子也不过两三成,达到四成的就已经算是比较不人道的了。相比较曹艹这样对的赤裸裸剥削,这些佃户简直就是身在天堂了。而且曹艹对屯田客管理极为苛刻,除了要种田,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赵峰通过对比,感觉老曹的屯田客,几乎和奴隶社会的农奴差不多了。而三国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了,老曹这么开历史的倒车,当然会引起激烈的反抗。历史上几乎每次曹艹大兵出征吴蜀之际,后方的屯田客就会趁机揭竿而起。而在曹艹攻打合肥时,当地十万户百姓就因为害怕沦为屯田客,一夜之间拖家带口跑去东吴谋生计。

因此,赵峰早在徐州推广屯田时,就曾经和刘备以及陈群商议过,最后将赋税定在了三成五分。刘备出身微末,深知百姓之苦的他也是同意赋税轻点,同时规定若是耕种五年以上的屯田客,则可以分到一块田地。这样的待遇,比起曹艹赤裸裸的剥削,简直是天壤之别。

后来有了诸葛亮这个天才,在他的倡议下,屯田客的赋税乃是逐年递减的。一开始是三成五分,每年递减一分,五年后分得田地的屯田客,就和正常的普通百姓一般拥有户籍,也只缴纳两分的赋税。但是前提条件是在屯田期间,要帮助开垦荒地。不然的话,还是要缴纳三分赋税。这样就在极大地调动劳动积极姓的同时,稳定地增加赋税,又加强了荆南和交州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的开发。联想到历史上诸葛亮在陇西军屯之时,当地军民和睦相处,赵峰估计阿亮确实在这方面有天赋。

当然,生产力生产关系神马的,赵峰一时间也和老刘说不清楚。现在他既然不耻下问,赵峰也只能拣最笼统的理由来回答了。“主要是曹艹这厮定的赋税太重了!”赵峰简单地道,这个道理也是通俗易懂的,就连张飞听了,也是半懂不懂地连连点头。

“那是,施政以不扰民为先决!”刘备点头道,这时陈群却是眼睛一亮道:“主公,眼下曹艹既然治下有了屯田客的暴乱,主公何不颁布条令,专门接受河北逃来的屯田客,让他们去青州等荒凉之地垦荒以充实地方?”

“嗯?”刘备闻言也是怦然心动。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双方已经更多的是在较量经济实力了。这次刘备能够获胜,可以说完全是赢在了曹艹的自作聪明上,胜得极为侥幸。眼下兖州和豫州,还有绝大部分的青州都已经为自己所得,不过前两者倒还罢了,青州这些十几年历经袁谭、曹艹的战乱,已经荒蔽得厉害。若不抓紧时间治理,只怕是很难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为刘备提供战力。而曹艹目前占据河北和关中这两个天下最富饶的地方,光是这两处,人口就不下一千万。想要继续和他掐架,提前多积蓄一份力量,才能多一份胜算。

“如此甚好!”刘备迅速拍板决定。看了看帐内诸人,刘备当下还是对魏延道:“文长,我今表奏你为青州刺史,负责青州一州军政要务,你务必好生守卫青州,造福这一方生灵!”

“多谢主公!”魏延也是激动不已,连忙拜谢。大家倒也不意外,因为魏延毕竟已经在青州戍边多年,论才干也比臧霸和高顺要胜过一筹,由他出任青州刺史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豫州和兖州这两个地方,豫州倒好办,张辽以前就和关羽一起驻守豫州多年,现在由他出任豫州刺史,也是顺理成章;问题就是这个兖州,实在是块烫手山芋。

与之前刘备占据的各州相比,兖州的情况无疑更让人头疼。如果说青州是烂摊子,那么兖州就是火药桶了。作为中原要冲,又是曹艹的发家之地,兖州各大豪族势力盘根错节,又和曹艹交情深厚。虽然现在曹艹暂时退回河北,但是一旦对他们掉以轻心,曰后曹艹杀回兖州,不难想象这些人会怎么样。更有甚者,已经有不少人举家迁往河北,追随曹艹去了,其中不乏兖州名门望族,不少还和曹氏或者夏侯氏乃是姻亲。很显然,兖州不欢迎刘备。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兖州,刘备也是颇为头疼。想来想去,刘备也想不出自己麾下,谁人能够坐镇兖州。思索良久,刘备决定还是自己出任兖州牧,将治所由寿春迁移至许昌,以镇大局。至于如何安抚民心,还是曰后再说。

“主公,我观魏延脑后有一反骨,曰后必反,未知主公为何任命其为青州刺史?”待魏延兴冲冲走后,庞统低声向刘备道。

“士元为何如此说,文长跟随我多年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屯田引发的学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