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八五七年,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大起义,虽然这次印度反英大起义历时四年之后,仍旧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但无可否认的是,印度的起义令英国的殖民统治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当时年令二十岁的印度詹土王的王后拉克希米·巴伊成了印度起义军的一只主要力量。
由于内奸的出卖,詹西女一所领导的詹西军民的起义失败,最后撤退至卡尔皮,在这里与英军再次展开抗战。随后由于受到了南北印度英军的夹击,詹西起义军不得不再次撤退至瓜廖尔,在解放了瓜廖尔之后,印度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印度临时政权,英军感到非常慌张,不断集结大军向起义军进攻。
印度起义的实力远比英国军队差,更有许多反瓣叛势力不能容忍起义军的存在,最后起印度起义失败,率领一支孤军与英军奋战在瓜廖尔西城的,据英国驻印度的官方声称,其在与英军骑兵作时之时,被英军杀害。
咸丰二十五年六月,中英冲突继续加剧。由于大清的舰队出现在新加坡附近,英国政府十分害怕新加坡这个为英国每年带来巨额财富的殖民地被清军所得,因此于当月命令英国印度洋舰队的部分舰只组成马六甲分舰队开赴新加坡。
双方在马六甲海域附近进行一系列的对峙。虽然经过将一个月的紧张对峙,双方都还没有谁首先开火的经历,但是明眼人一看之下便能知道,此次大清借由英国干涉西藏叛乱的事情,出兵南太平洋,显然是奔着马六甲海峡去的。
这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巨大海峡,曾被许多的欧洲人称之为“一条流趟黄金的水道“,英国人在无意之中获得了新加坡的殖民统治权之后,在新加坡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虽然原殖民帝国何兰对此感到很后悔,但是错误已经铸成,已经无法更改。
英国人在取得新加坡之后,感到了新加坡的巨大好处。为了稳固其在新加坡的统治,英国人在新加坡投下了巨额的资金,修建防御工事以及储备了大量的海军物次与弹药。骄傲的英国人曾经当着世界宣布,新加坡是永远不会被攻克的海军要塞。
而事实上,英国人虽然在新加坡储存了大量的海军物资弹药,却没有海军驻扎在这里,因为在太平洋上,根本就没有能够威胁到英国的敌人存在。然而随着大清帝国的逐渐壮大,这种平静开始被打破。
大清军东海与南海舰队的出现,便是敲响英国人警钟的预眺。英国与大清的海军曾经在南中海与马六甲海域接壤的地方,几次双方都用炮口对准了对方,慢慢驶过的。亚洲的紧张局势令欧的战争气氛暂时地缓和了下来。
向来一惯自以为大清的胜利便是自己的胜利的德国人,这次情绪空前的高涨。自几年前利用武力从何兰人手中夺过马来半岛之后,德国人有了跳向太平洋的战略跳板。对于新加坡的价值,德国人早就垂涎三尺了。只是忌于英国人的强大,德国人没有实力对新加坡动手而已。
而这次大清帝国公然挑战英国,令德国人感到十分的高兴。自己无法得到的,他也不希望让英国人得到,能给自己的“朋友“中国人,是德国人最盼望的事情。咸丰二十五年五月,当大清政府宣布对英国人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要追究到底,而英国又死不承认的时候,德国威廉一世大帝,在国际上向英国发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遣责声言,指责英国干涉别国内政,居心叵测。
同时德国还公然向大清政府发表声言,坚决支持大清帝国的此次“正义行为“,德国将在中英两国出现激烈冲突的时候,坚决站在大清的一边。德国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希望英国人能与大清政府彻底撕破脸面,那样,德国将有很大的机会将强大的大清拉到同盟国一边来。
然而事情的发展令全欧洲有点眼花缭乱。继与英国在南太平洋海域对峙之后,大清的舰队突然消失在了南太平洋海域,似乎大清政府突然向英国人低头了一样。但是令所人都不知道的是,大清正在此时酝酿着更大的计划。
六月,中英关系达到了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最低点,随着两国海军的不断对峙,大清各省都出现了规模浩在的民众威游行,英国的驻华领事馆几乎每天都要被群情激愤的大清百姓包围数个小时,才能在大清官府的调停之下,恢复正常。
英国政府虽然不愿意公承认自己干涉了西藏事变,但是暗地里,他们却对于中英关系的不断恶化而感到焦急万分。这一个月来,驻华英国公使不断地试图与大清内阁外长李鸿章接触,希望双方能就此次事件作出双方妥协的谈判。
虽然李鸿章没有拒绝英国以公使的求见,但是就西藏问题的事情,他并没有与英国公使谈到太多,他给英国公使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英国方面交出西藏事件之时的幕后黑手,也就是当时的驻印度总督。这显然是英国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如果英国向清政府交出了驻印总督,无异于告诉世人,此次冲突,英国人失败了。
就在李鸿章不厌其烦地向英国公使马里夫解释着大清政府此次事件的目的,以及双方唯一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咸丰正在他的御书房内接见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个人在大清的保护之下,在大清平平静静地生活了十几年,这一天终于轮到她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了。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历史的在这里再次走了变路,使得这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