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文人出身,又久在京城权力中心打混了些许年,对见军事见解李鸿章可谓是一知半解,完全是一副门外汉的样子。组见淮军近一年的时间,除了刚开始的时候趁着天军败北的机会打了几个小胜仗之外,淮军可谓一无所成。李鸿章寻思着咸丰单独留下自己来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和琪善一样出师不利的原因。但想了良久,李鸿章最终还是否定了。如果咸丰要拿他治罪完全可跟琪善一起收拾,不用这样费神费时地留到现在,想通了此点的李鸿章顿时放下心了,同时他还隐隐感觉到了什么,眼里透出迫切的期待来,静静等待着咸丰训话。
咸丰挥退了群臣,一时感慨不已深为中华五千年来一呈不变的怪局感到悲哀。想想盛世大唐,西方世界还处在一片兵慌马乱之时,各国之间为了这个教那个教的教义差别打得不可开交,而当时的中国却在一片强盛之中,经济文化军事都独领风骚,惹得万国来朝。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大炮中国早就有了,而喊出大炮是战争之神的人却是法国人,可笑还是可悲?中国人顽固不华,几千年来一直拿着“之乎者也”治理国家,单一的思想理念造就了一批批迂腐无知的腐朽文人,自私的奴化教育更是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磨灭地一点不留,这些又该是可笑还是可悲。
长长地叹息一声,咸丰将悠远的意识拉回到事实当中来,渐渐回复神彩的目光,投向了李鸿章的身上。这个在历史上给光绪与慈禧背了一辈子骂名,被人一生骂作卖国贼的中兴名臣,凭着一己之力硬是将即将倾倒的大清王朝延长了数十年的寿命。咸丰不禁为这个眼前还很年轻的名臣感到一阵由忠哀叹。一年的磨练,咸丰不知道李鸿章在战火硝烟之中是否领悟到了什么,他由心底里期待着,期待着这位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裨斯曼”,中国“铁血宰相”的晚清名臣能从战火纷飞之中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顿悟。
“唉,少荃可曾怪朕将你派这战火纷飞的战场之上来?”咸丰收起刚刚怒气冲顶的神态回复平静,向李鸿章慨叹一声道。
李鸿章一阵动容,说没有不满情绪那是假话,想当初咸丰不顾自己的推辞,坚决将自己一介文人丢到这战场之上,心里确实有过一翻挣扎。但自从见那战火纷飞,硝烟迷漫的宏大场面,见过那百姓流离失所,哀号遍野民间惨像。沉没了多年的李鸿章再次看到了自己当年那意气风发的自己,那个年少轻狂,入京赶考之时挥笔写就《入都》十首的狂妄少年。那纷飞的战火点燃了自己沉寂了多年的壮志,悲惨的百姓景况,激起了自己一腔报国之志。见咸丰问起年前的事情,李鸿章动容道:“微臣不敢欺瞒皇上,微臣始有些不满皇上的调度。但自到任以来见到百姓身临涂炭,战乱不休,微臣始明白皇上对臣的一片苦心!”
“哦!”咸丰听说眉头一挑,开心地道。李鸿章如然没负他所望,果然从民间疾苦之中有所领悟,不负他晚清中兴名臣的大名。
“微臣少年得志,满腔书生意气。自认为有几分才志,便觉这大清江山,吏治腐败,地方百姓民不聊生。微臣不才,以为可以之一愚昧,随意指点江山便可救大清于危难。”李鸿章彻底肯定咸丰不会因为征剿不利之事而责难于他了,而且看咸丰架势不有考较他的意思,灵珑剔透的他心里感觉多年想要大展才华机会可能近在眼前,所难一闭眼什么都不管了,将埋藏心底多年的话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然微臣自领办团练以来,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深觉救我中华之道非是臣当初想地那混沌重生君临异界23488般轻意。想我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杂,想要彻底解决朝政烂根非是凭表面功夫可能办到的事情。”说着,他望了一眼闭眼思索,微微点头的咸丰,确定咸丰并没有因为自己一番“大逆不道”的话而不高兴,放下担忧来,接着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治标治本,臣以为当先取一个和字!”
“一个‘和’字?”咸丰来了兴趣,睁开双眼,精光闪闪地望着李鸿章道,“怎么样一个‘和’字?”咸丰感觉这个晚清的中兴名臣似已经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十分期待地看着他。
“自大清入关,满汉之争无有停息,使得两族关系日益恶化,汉对满人日益仇视。且又有藏蒙回壮苗等族信仰不同,习俗不一,民族关系复杂。如若皇上能使我中华百族归一,一心为国,何愁我大清不强盛?”李鸿章觉得自己为了这回算是豁出去了,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就看这一搏了。自己的这些话可都是违逆之言,就看自己有没有看错咸丰,看咸丰是不是正真正的英明之君了。
咸丰听了果然李鸿章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说到底太平天国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兴盛起来,与民族纠纷有很大的关系。满族始终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将其余各族人都不当回事,由其与占绝大数人口的汉族之间纠纷巨大。太平天国由壮人发起,骨干之中多是壮族人,由于回苗壮等族很早便臣伏于汉人的流治之下,汉族人始终视其它族人为自己人,而视满蒙为外族。所以当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一些汉臣纷纷投向太平天国,并不以推翻当政的满清政府为大逆犯上。咸丰早已想到此处,却一直无法可依。
“少荃所言中情中理,却不知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