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战成名天下知

纳见敏郎的死让所有日军将领都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庆良间之战他们确实进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无奈敌人太过疯狂,他们比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人还能够忍耐,还能拼命,他们根本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为了让庆良间变成一座进攻者的坟墓,这种歇斯里地疯狂驱使着志愿军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只要他们不流干最后一滴鲜血,他们就不会停止抵抗,这一点实在太过可怕了!

1945年5月13的清晨,日军炮火完全停止十个小时之后,透过清晨的浓雾,疯狂到了极点的日军似乎撤退了。

盟军终于出击了,不但登陆合围还出其不意的攻占了那霸港口,文平在心里暗暗冷笑,这是赤裸裸的摘果子,真是无利不起早啊!

但庆良间的坚守对蒋委员长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这是、华夏守军第一次面对日军的绝对兵力与火力优势坚守住的城市,这还是第一块收回来的海外固有领土!这个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日军撤退了?文平的第一个反应是绝对不能就这样白白放跑日本人,但是他的英雄第一军现在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就连战车内的油料都被抽出来做了爆破雷用来投掷,如果日军在连续进攻不出一天,文平和他的英雄第一军军部还有二师恐怕就真的要与城同亡了,所幸的是日本人竟然在最后选择了撤退?

文平非常清楚,日本人在庆良间城下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因为日本帝国陆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出现了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即过份夸大人的体力、精神力在战争中的作用,近乎痴迷于用士兵的近身接战和白刃格斗战胜对手,但同时却漠视军事技术的更新和战备物资的保障,刻意贬低武器因素,试图以精神力量弥补物质不足,以拼命主义代替科学技术,所谓天皇制军队本质上封建的意志主义造成了他们对物质数量的轻视,甚至以大和魂万能来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所以,日军在庆良间城下的失败有其必然的因素,但是更多是也是日本人的骄狂轻敌所致,他们打了一半才清楚志愿军和二师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这样的仗不打败才是真的没了天理。

面对孤城被围第十八日的日出,文平电令一师和山地步兵旅整编追击,之后的文平缓缓的坐在了尸山血海一般的阵地上,不过一会身子一歪睡了过去!

庆良间之战的落幕彻底的标志着日军在亚洲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日军不但在庆良间和那霸两个方向作战损失了超过七万人的伤亡,而且还耗费了超乎想象的战略物资,以至于影响到本土军队的“守土”计划的顺利实施。

美军的斯普鲁恩斯在十八天前就口口声声的说与文平在庆良间相见,现在两人终于在庆良间的废墟上相见了,庆良间之战的惨烈程度让斯普鲁恩斯侧目惊讶,在整个外围阵地上日军遗弃了大约二万余具尚未掩埋的尸体,还有一万多具草草掩埋的尸体和炸得已经无法辨认的尸体,文平在最紧张的时刻将二万余名接受过简单军事训练的壮丁顶了上去,这些人中的百分之九十都全部伤亡了,文平的部队连同保安团、壮丁在内有近万人失踪。

无疑是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了零碎,庆良间城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如果说当年的淞沪战场是华夏部队的绞肉机的话,那么庆良间城就是日本人的绞肉机,与锋芒毕露最为精锐的日军野战主力师团硬撼孤城,敌我伤亡比例一点五比一,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都已经够让所有的中外将领们侧目的了。

十余万日军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坚竟然没有将庆良间这座孤城攻下来?恐怕是之前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文平成为民国第一烈士晋升中将都似乎已经成了定居,结果英雄第一师逆狂潮如泰山一般,让所有人的眼镜掉了一地。

恐怕到最后日本人也没料到最终无法攻克庆良间,而且最为出奇冒泡的是攻击一方的野战常备师团,号称日本最强的第二十八师团的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的联队旗都被英雄第一军反击缴获?日本帝国陆军自成立以来所有步兵和骑兵联队之联队旗均为日本天皇所亲授予,现在丢了一面,估计日本人死的心都有了吧?

斯普鲁恩斯在文平的指挥部内见到了这面引发了一场四昼夜激战的日本陆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联队旗,保守的估计日军至少为了这面旗帜付出了超过一万人的惨痛代价,斯普鲁恩斯望着情绪似乎并不高涨的文平犹豫了一下道:“文将军受苦了,我军也是为了战役的整体部署,在硫磺岛和太平洋我们都犯过逐次使用兵力的错误,以至于耽搁了增援,千万别往心里去啊!不过咱们是盟军,互相扶持是天经地义,你们华夏的古话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前一句可是富贵险中求。”

文平看了看斯普鲁恩斯用流利的英语道:“斯普鲁恩斯将军说得是哪里的话,我部自从穿上这套军装抵抗日寇入侵,就已经做好了卫国牺牲的准备了,身为华夏军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战场唯有死战到底,让日寇知道我中华男儿的气魄和豪胆!就算是死,也要咬下小鬼子一口肉,崩它一身血。”

文平心里明白斯普鲁恩斯的暗示,庆良间死守让这座华夏海上的门户转危为安,让国府有时间调集整编部队重新投入作战,减轻大陆压力,而且还大量的杀伤了日军,这些都是文平的战功,也是实打实的战果,其辉煌程度望去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战成名天下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