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二百章 斯大林的让步

文平庆幸的是蒋介石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才在背后支持他与英国人搞对抗,并且陆续让志愿军接手缅甸等地的防务,英国人带给华夏的屈辱实在太多了,前后二次鸦片战争,不过通过缅甸和印度作战,多少也讨回了一些失去的,要知道战时弱国外交四处求援,其过程充满屈辱和艰辛,得到的并不多,国民政府能够在各大国之间周旋,最终得以维持中国战局已经是非常艰难之举。

在地球仪上文平的手指最终落到了伊尔库茨克,这是一个华夏已经失去了二百多年的故地,其位置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贝加尔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邻,这是文平的最后底线,蒋介石此时此刻也只能选择相信文平,毕竟在此之前文平与英国人的谈判得到了确实有效的回报。

苏联方面同意了华夏政府进行双边会晤的大部分要求,但是远东地区只能暂时保持中立状态,最终的归属还需要具体商定,此次会议结束后他们会先把黑龙江等地的防务交接清楚,对此杜鲁门也长长的松了口气,骄傲无比根本看不起蒋介石的斯大林此番也开始正视这位东方的所谓独裁者,杜鲁门与丘吉尔都给了斯大林与告诫,显然苏联无法在德国与日本的夹击之下已经是疲惫不堪了,斯大林自然清楚杜鲁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美国由两大洋的天然壁垒,英国人有强大的皇家海军,苏联有什么?难道真的要邻里反目?这才是斯大林最为头疼的事情。

绝对不会让步的话斯大林不会再说,因为已经失去了所谓的意义,现在斯大林所关心的是如何减少苏联的损失,背信弃义的事情斯大林不是没干过,只不过此番不想干得太过明显而已,而且中美英三国与苏联之间的战略关系和外交关系,在战时自然是有目共睹,但是战后会如何变化也是苏联方面需要应对的,不过从总体的战略资源的应用上来说。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工业实力完全可以拖垮苏联,太平洋大海战的血拼就说明了一切,接下来美国太平洋舰队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阵容出现,现在美国竟然还能提供最新式的巡洋舰与护航航母装备给华夏海军。让其在印度受训,华夏志愿军在反攻的时候先炮击消耗的弹药了让斯大林都感慨志愿军打仗的方式太奢侈了,实际斯大林不清楚,所谓的文平弹药量实际上是文平的发明,美国人只不过扮演了运输大队长的角色。

就废除沙俄以来一切条约。放弃其在东北的一切权益,并规划一切被侵占的领土方面,最终的焦点集中在伊尔库茨克上面,文平要求归还伊尔库茨克在内的华夏领土,但是斯大林却并不同意,莫洛托夫坚持贝加尔湖以西划归归还华夏,伊尔库茨克不交予华夏政府方面,莫洛托夫的所谓理由在文平这里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文平主张的北线直逼雅库茨克,则吓了莫洛托夫与斯大林一大跳。因为东北亚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除了高山纵横、河流密布外,还濒临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

历史上从贝加尔湖南岸,俄国军队一路南下直逼华夏的蒙古地区,一种东进抵达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进而入侵黑龙江,俄国人在向东、向南的道路上,择水陆要冲建若干城镇堡,并且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城市,但是总体对于偌大的东北亚来说。还是地广人稀,苏联的所谓反击实际上更多的是口头上的威慑而已。

萨彦、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是苏联远东的生命线所在,是苏联所谓在亚洲的人口中心、资源中心、经济中心。也是太平洋舰队的大陆补给港口的唯一依靠,没有了这些领土,俄罗斯就会与勘察加、阿留申失去便捷的交通联系,东北亚的安全就根本失去保障,没有了这些华夏领土,苏联在亚洲就没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

但是眼下形势逼人。斯大林不想松手,但是英美和华夏却咄咄逼人,他真的拿不出有利的部队增援远东方面,只要中华夏军队攻入远东,战略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几番谈判唇枪舌剑之后,斯大林最终同意了莫洛托夫的所谓退让方案,即暂时同意归还伊尔库茨克在内的贝加尔湖流域,从伊尔库茨克划一条笔直的边境线一直延伸至伯力一线,但是海参崴与旅顺必须租借给苏联海军九十九年,租期满后苏联方面有权提出续约。

同时,苏联承认伊尔库茨克更名为“定远”新城、台湾、东北、库页岛、琉球、南海曾母暗沙群岛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朝鲜、缅甸、安南等将接受华夏托管。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这一事实,通过《新德里中苏宣言》在国际社会再次得到重申,尽管世界各国对华态度不一,但对此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其中,关于华夏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磋商会晤同意,日本当年用武力从华夏夺去的库页岛、安南、吕宋、南沙等地必须归还华夏。

这是一场空前的巨大胜利,苏联的让步同时让杜鲁门送了一口气,协议不过是协议,谁都清楚执行力方面还要靠华夏人自己,无能的满清丢失的华夏领土现如今还需要华夏人自己的鲜血去染红,去争夺。

雅库茨克是文平理想的目标,但是能够争取到伊尔库茨克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把苏联人逼疯一拍两散也不符合华夏的利益,莫洛托夫与斯大林都不是容易对付的角色,只不过现在苏联这头红色巨兽已经失血过多了,没有精力和文平、蒋介石去玩文字游戏


状态提示:第二百章 斯大林的让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