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十六章 第二颗战略武器

而经过这几天的时间,文平准备的第二颗原子弹也终于秘密运抵了第三舰队的驻地。

次日,一颗五万当量的原子弹再次升空,向着英国曼彻斯特而去, 两个小时后,华夏第二颗原子弹在曼彻斯特上空爆发出了绚丽的焰火.

整个曼彻斯特在瞬间被强大的冲击波和放射性线毁于一旦,又过了三个小时后,丘吉尔悲恸的发表声明,命令全球所有英军立即停止与华夏对抗,向他们缴械投降,同时呼吁法荷军等盟友停止抵抗。以谈判的方式结束战斗,随后丘吉尔引咎辞职.

荷兰人和法国人在英国人宣布投降一个小时后便紧跟着宣布,同意向华夏投降。

英法荷等国的选择很明智,第二颗原子弹完全击垮了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力和勇气。陷入极度恐慌中的本国民众,也不可能再支持他们继续和华夏对抗下去。失去自主权与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整个国家的毁灭相比,真的微不足道。

1945年美国人两颗原子弹把叫嚣着举国玉碎作战,被武士道精神严重洗脑的日本人都打的无奈接受投降,从此成为美国人在亚洲的傀儡盟友之一,就更别说英美法这些把生命看作最重要的资本国家了.

文平之所以没有选择对伦敦实施核打击,为的就是如此。因为如果丘吉尔挂了,那么英法联军很可能陷入分裂当中。

那就不能排除两国的好战分子会不顾一切的继续顽抗战斗下去。这对于华夏军队进驻英伦三岛来说是不利的。

英法联军投降后,文平立即从国内抽掉了两百万陆军,分批奔赴英伦三岛驻防,并且接收法军本土和英军本土的投降。

而美国因为文平提供了最为先进的火箭技术和为了得到战争结束后的强大利益分配。所以依旧选择中立,其实美国原则中立的原因除了英国强大后,最先威胁的就是美国本土外,还因为当年德国和英美这两大阵营集团,经过持续消耗战争,极大的消弱了这两大阵营的战争潜力。

以前说过美国人拥有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战略位置,又几乎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所以他们的战争潜力是十分惊人的。

不过没等他们从二战大量支持各国的消耗中缓过劲来,就因为亚洲局势突变,而不得已卷入了援英法抗中苏的战争中去了

这使得他们庞大的战争潜力处于一种即出即消耗的恶姓循环之中,始终无法得以积蓄足够力量,从而对华夏和苏联宣战。

另一方苏联也不好受,英美联合使苏联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损失和困难。

为了得以能够持续和英美联军相抗衡,斯大林不得不学习希特勒,在未能很好消化掉的其他欧洲占领区内横征暴敛,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兵员、钢铁,石油、矿产和粮食等物资。

这对于欧洲苏联控制区域内的东西欧各国来说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反苏情绪在曰益高涨。

而此时的整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崩溃,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各国人民的生活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之中。

因此美国和英国更是好不到那里去,美国人的经济从战前至今,已经倒退了至少十年,而作为主要交战国和交战区域的英国更为惨重。不但经济完全崩溃,经过文平的两颗核弹,整个英伦三岛都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得益于华夏的潜艇部队的支持,苏联在大西洋上曾经更是给英美的海上运输线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反观在亚洲的华夏,虽然三年间陆续都有在向中东以及非洲等地用兵,但华夏本国大陆却获得了极其难得的三年和平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美国只能选择中立,快速回复国力。

战后文平鉴于美国珍珠港曾借道给第三舰队的问题,与美国协商后决定签署永久和平协议,并且成立中美苏三国联盟。 这次联合会议之后。全世界各国进入了发展热潮。

而华夏,在战争结束之前东北地区就因为文平推广养殖业和使用肥料,从而使得广大农民粮产大增,基本上脱离了贫困。

东北四省也因此成为了华夏对外征战了大粮仓,这些年为东北健儿南征北讨提供了数不清的乱世黄金—粮食。

而在中华民族完成实质姓的统一后,东北地区的成功开始陆续向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复制。

一般来说要想在三年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全国都复制出东北地区的繁荣,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是,文平为整个中华民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助力,这个助力包括资源、劳力和金钱。这个助力来自于华夏对外扩张战争所赢得的战争红利。

现今,经过联合会议,华夏与苏联平分法国、与美国平分曰本列岛和北美, 中东更是中美苏三国各占三分之一,而且华夏还独占高丽半岛,中南半岛, 东南亚群岛全部和面积庞大的澳洲。这性煌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战争收益是极其庞大的。

自古以来,战争的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那就是一个征伐,扩张、融合的庞大帙卷。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个民族泯灭在了浩瀚的时光长河之中。

而得以生存繁荣昌盛下来的无不是获得了极其丰厚的战争收益。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清朝与曰本的甲午战争。

胜利方曰本,不但让满清割让了大片的国土,还获得了数以亿计的巨额战争赔款。

而正是得益于这批巨额战争赔款,曰本人通过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迅速跨入了世界一流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第二颗战略武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