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游戏最近搞的另外一项东西,就是机器人技术。普通大众印象中的机器人,实际上都被影像作品,科幻小说带歪了。以为机器人就是那种像人一样的铁皮家伙,有两个腿,两个胳膊,一个脑袋。眼睛的地方是两个摄像头,看远看近看能看到摄像头伸缩变焦。
实际上,应用最广的机器人,倒是那种不像人的机器人。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像人这样的生物,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能做,但都不能做精。如果能的话,种地直接用手刨就是了,也用不到那么多农具了。
而现代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分工细化。任何职业说白了,都是在强化人在某一方面的技能。
比如说闻香师,分辨气味的,锻炼的就是鼻子。农民伯伯锻炼的是身体。
当任何一项感官或者能力锻炼到极致的时候,其实,那些身体上别的功能,用处就不大了。
人本身就是一个杂而不精的系统。
所以,机器人的正确发展方向就是专一,专一加强某一方面的特长。
比如说一个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机器人,有一个螺丝刀的手就够了,完全不需要专门仿造人类,弄出五个手指头吧。
传感器也不必安上两颗摄像头作为视觉传感器,更不需要气味传感器,玄乎的触觉,更是不用加装了。
拧螺丝的,只要检测下面有没有需要拧的,然后记录拧几圈而已。别的功能,完全是没用的。
事实上,作为工厂主人的资本家,何尝不希望自己的人肉工人。拧螺丝的只有一只手拧螺丝,其余的部分都不用了,负责组装的只是组装。其它的部分也不用了。
什么员工福利,什么这个那个最好全部取消。
当然。你要问为什么大部分工厂,别说全部替换成机器人,甚至连机器人都少有。这就是因为机器的造价太贵了,搞机器人的钱还不如雇佣工人了呢。
也许一个生产线的机器人能用十年,但是购买机器的钱,已经够支付工人工资二十年了。更何况,一个还是一次消费,而另外一个。则是二十年每个月支付一次的分期付款。
千叶游戏搞机器人,其实还是和游戏业务有关的。其实,整个电子游戏与数学物理等理科,机械等工科,美术音乐等文科,都是有息息相关的关系的。
所以说,从电子游戏分出来的分支,好像是八爪鱼的触手一样,像是哪一方面都能插一杠子。
千叶游戏之所以对于这些业务拓展这么多,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些对于千叶游戏保持在电子游戏上的优势,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说,提出好的问题。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如果千叶游戏只局限在电子游戏上,其实是提不出好问题的。甚至,就算提出了好问题,他们也没能力去解决。
要知道,尽管最开始的电子游戏,例如《太空侵略者》,可以只有一个程序员,不要美术,不要音乐。甚至一个晚上就能制作出来。
但是,这是因为那时候简陋啊。整个游戏一共才十几个千字节。所谓的画面。就是罗列的像素点,所谓的音乐。就是利用蜂鸣器,几个声音来回循环,听起来和噪音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实,这样的工程量,给一个熟练的硬件开发师,手边有足够的材料,有明确的思路,真的几个小时技能完成。
电子游戏早期要的不是多复杂,而是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因为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赚钱。
要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以现在制作游戏的流程,去分析以前是怎么制作游戏的。
说一天晚上就能完成一款游戏制作,那就是扯淡。那才真是扯淡。
难道制作个最早期版本的《太空侵略者》,还要一百个人联合协作。不说别的,这一百个人的效率,还真不如一个人高。
因为一百个人的管理成本,就已经足够高了。想要让一百个人协力,那是十分耗费精力的事情。
事实上,林彦只管一个第五开发部,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管不了太多的人。
要是有人管理能力逆天,那直接就分派任务到每个人手中,扁平化管理了。那还要组长,这个长那个长干什么。
因为《太空侵略者》原始简单,所以需要的人少,后来的游戏越来越难,所以需要的人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这个过程就像是人类的发展史一样。
事实上,有些千叶游戏的员工,对于机器人的使用,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技能,也就是在流水线上做作工。
如果,流水线全用机器人了。机器人不用休息,疲劳的也慢,更不用吃饭,一天二十四小时可以连续开工。这样一比,他们不得全失业。
事实上,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些人确实应该下岗。
但是,怎奈何这些人都是千叶游戏的正式员工,都是终生雇佣制的受益者。也不能让他们进小黑屋里,逼他们自己辞职吧。
所以,他们也会转职,从一线的生产者,变成维护一线机器人的检修工人。
当然了,从小方面来说,肯定会有人因此下岗失业的。但是,从大方面来说,一定不会全下岗失业的。
想一想当初砸纺织机的英国工人,最后不也是各有了个的工作。
原本计算机刚开始普及时候的口号,是一天能完成一个月的工作,剩下的二十九天全休息。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