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走进唐朝>598.第598章 水淹太平镇(一)

李烨在这个夜晚也同样睡不着,种种迹象表明起义军此战势在必得,太平镇上空中压抑的气氛让人窒息,一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凄凉。

尚让竟然学着古人的战争礼仪,给太平镇的李烨下了一封战书,约李烨五月十日决战,地点就在沂河岸边,时间是辰时四刻(早上八点)。看着手中脑残人写的战书,李烨想笑却又笑不出来:让顿首,李帅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今与李帅对阵于太平镇前,一争高下之分,愿李帅观天下之大事,弃暗投明,放下屠刀,归于义军麾下,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五月十日两军列阵于沂河畔边,一决雌雄,义军吊民伐罪,今统雄兵十万,战将百员,盼足下顺天辑首,以免自误!

尚让好大的口气,视李烨三军如无物,除了狂妄外看不出有丝毫的胆识。战书在众人手中转了一圈回到李烨的手中,尚让当然有狂妄的资本,六万起义军对阵三千官军,不管起义军的战斗力如何,就算是六万头猪站在地上,也够李烨杀一阵子。

张天成看完战书不屑道:“好大的口气,十万雄兵、百员战将,也不知道说大话会闪了舌头。当日太平镇惨败,看来他们还没有接受教训,今日又想与我军决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鲁鹏在一旁说道:“李帅,不可小视了起义军,我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兵少将寡,起义军有六万之众,多是散兵游勇之辈,虽不足虑也不可掉以轻心”。

能遇到如此大战的机会不多,高思继、高思祥也是跃跃欲试,完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恨不得立马提枪杀出去,杀一个天昏地暗才快活。

敬翔这段时间里仔细的观察了士兵的装配,还拉着李烨把抛石机拿出来演示了一遍,对于李烨这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和实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弓弩属于唐军的基本配置,每名士兵根本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种类的弓弩,弩射击速度慢、操作复杂、射击威力大,弓射击速度快,不宜上手,强弓很少人能够操作。敬翔发现军营中九成以上配置了强弩,经过李烨重新改造过的强弩,不仅射击速度不比弓箭慢,操作更加简单,就是体积比以前大了一些,增加了不少威力。

绞车弩和抛石机虽然都是小型的远程打击武器,但是威力和打击距离并没有降低,而且操作使用同样简单,适合大量装配军队。不管是士兵手中的刀枪,还是军营中的远程武器,都不是唐军标准的制式武器,做工质量都属于上乘。

对于马上到来的这场大战,敬翔并没有多大的担忧,只要起义军不使用人海战术,胜利根本不是问题。敬翔现在担心的是尚让会不会发疯,六万对三千,一旦形势失利,尚让的表现和心里素质至关重要,如果尚让孤注一掷的话,官军一定要在起义军疯狂的反扑中遭到沉重的打击。

林言在太平镇遭遇到首轮打击后,明智的选择了撤退闭门不战,没有选择把一万起义军全部消耗在太平镇。尚让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停止进攻吗?敬翔不难保证,毕竟一万和六万不同,尚让的面子会挂不住,也许心里会崩溃,会用人命来填。

敬翔当然不是同情起义军,而是不想让李烨的实力受到什么损失,这是乱世,在乱世中只有掌握了军队才是立命的根本。既然敬翔担心尚让会丧心病狂,就不得不提醒李烨道:“李帅,现在不是与尚让意气用事一争长短之时,起义军六万,我军三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事情不能做,还请李帅三思”。

李烨何尝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起义军和官军之间已经不是几句话可以调和的问题,双方之间必然要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只有用血和剑才能解决。李烨不想跟起义军正面作战,不是因为害怕起义军,而是不想过多的杀戮,这片土地上已经流淌了太多的鲜血,野心家为了自己头上的光环,无视无辜着的生命。李烨不是冷血动物,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只要能够避免过多的杀戮,李烨愿意背负一切恶名。

“明天回复来人,就说某已经同意尚让的战书,敬司马帮某回信一封给尚让,让他放弃幻想,早日投降,某会向朝廷为他请罪,如果不听,休怪某手下无情”

张天成兴奋不已,鲁鹏苦笑着摇摇头,只有敬翔沉默不语低头写着回信,众人离开大帐准备三天后的大战。

敬翔写完回信,递给李烨道:“李帅,真的要跟起义军正面决战吗,得不偿失啊”。

李烨接过回信看了一眼,就丢到几案上道:“合约是用来撕毁的,战书更加没有什么约束力了,宋襄公假仁义真蠢猪的行为,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结果失去了使宋国真正强大的机会,难道敬司马以为某会跟宋襄公一样吗”。

敬翔其实只是试探李烨,两人把话说开了,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回信很快的很送回了尚让起义军大营,双方都在为一天以后的大战做着准备,太平镇的大战不仅吸引了李烨和尚让的全心投入,而且远在临沂城中的宋威也同样得到了消息,正在弹冠相庆。

宋威在府衙中拿出陈年的好酒招待琅琊王家的掌门人王嘉义,颇有玩味的说道:“王翁,太平镇的李烨准备跟尚让六万大军决战,你说他们俩


状态提示:598.第598章 水淹太平镇(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