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开发石见银山是在综合了各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倭国其他的金山银山李烨有着其他的考虑,佐渡岛的金山现在不在倭国的控制范围之下,李烨可以强行占领,并不会引起倭国的注意。
富士金山、甲斐金山、甲州黑川、中山两座金山、安倍梅的岛金山、伊豆的金山、九州鹿儿岛的菱刈矿山,这些地方的矿藏要不是早就被倭国知道,要不就是现在还不适宜开发,尤其是富士金山倭国很早就已经知道,只是没有办法开发利用罢了,李烨要是提出这些地方的开采权,必然会引起藤原基经高度的警惕和猜忌。
开发石见银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倭国的金银价格比例很不协调,大唐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六七,而倭国的金银比价只有一比五或者更低,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先看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根据唐代历史记录,在八零四年的遣唐使派遣中,大使的旅居费用为约七点五公斤砂金,副大使约为五点六公斤,而当时使节团有五百人之多。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长期旅居唐朝,为吸收唐朝灿烂的文明,倭国政府无疑投入了数量庞大的砂金,这也是后来倭国无以为继不能继续派遣官方使团的原因之一。
派遣一次遣唐使,倭国就要付出一二吨的砂金,水中砂砾里淘取的金沙统称砂金,砂金多数细微如砂,所以称为砂金。有此可以看出,当时倭国盛产砂金,而砂金多产于河流湖泊之中,说明当时的倭国还没有办法从矿山中大量的开采黄金,而且冶炼技术不发达,才会带砂金到唐朝。
有人推测,从八世纪到十六世纪,倭国的产黄量约为二百五十吨,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之前,全世界所开采的黄金为五千吨,而当时倭国的产金量仅约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五。
这样就不难看出来,倭国当时多金少银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了,可是当时倭国和唐朝的贸易并不发达,而且金银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加上黑市的铜钱利润相当高,商贾还没有注意到倭国和唐朝金银比价中间的利润。
藤原基经很难从严力的口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因为严力掌握的信息也不多,加上严力年纪轻轻一付忠厚老实像,藤原基经实在找不到否决严力的理由。倭国本就少银少铜(主要是当时不会开发利用),加上铸造、冶炼技术相当落后,藤原基经很难抵挡这样的诱惑。
虽然藤原基经不知道石见银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严力提出来租借九十九年的契约让藤原基经无法接受,藤原基经怕吃亏而且时间太长,发生什么事情还真的不好说。进攻藤原基经和严力之间讨价还价,最后藤原基经勉强同意让严力租借石见银山二十年,每年的租金降到银币三万枚。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支持一次小规模的遣唐使,对于藤原基经的财政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总比一分钱得不到要好。
得到藤原基经的许可,双方并签订契约,契约规定严力拥有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权为二十年,开采期间严力负责一切开采事务,倭国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每年的租借费用为银币三万枚。至于二十年之后,石见山的银矿如何开采,契约上并没有说明,不过双方私下里协商过,但是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
藤原基经想彻底收回石见山银矿的开采权,而且还希望严力能提供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藤原基经能做的就是继续降低租借费用和延长一点租借时间。矿石的开采技术、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在当时可是高科技,唐朝廷把朴刀和百炼钢的锻造技术无偿的送给了倭国,让倭国锻造出自己的倭刀,严力可不会傻乎乎的答应这样的要求,就算严力同意,李烨也会终止这个计划。
严力只是在石见山开采银矿,不会在倭国冶炼银矿和锻造银币,而是把石见山的银矿全部用船运回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冶炼和锻造,倭国最多能偷学到矿山的开采技术。
不过严力也没有一口回绝藤原基经的提议,只是说要看双方合作的诚意,如果双方合作的愉快的话,严力愿意就这些问题继续和藤原基经谈判。
藤原基经很不高兴,但是却对严力无可奈何,毕竟双方都是初次接触,不可能也不会就一下子能达成诸多的协助,所以藤原基经热情的挽留严力留在倭国,继续商谈倭国货币铸造发行的问题,希望双方能进一步的合作。
倭国的铸造工艺十分落后,当藤原基经第一次看见世上有如此精美货币的时候,差一点眼珠都掉下来了。严力给藤原基经看的四枚钱币是用锻造技术加工而成,并不是像严力口中说的使用铸造技术,二者之间可是存在着天壤之别,不管是精美细致程度,还是货币的尺寸大小重量都是完美的一致,如何藤原基经没有亲眼看见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藤原基经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精美的钱币,就算是大唐的开元通宝都无法与之相比,藤原基经如何会不动心。而且严力提出的条件也相当的具有诱惑性,严力提出帮藤原基经重整倭国的货币体系,不仅帮助倭国制造精美的货币,而且帮助倭国建立完整的户部金融体系,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帮助藤原基经在倭国建立一家私有国家银行。
一个国家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相互相成的,相互制约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利用,藤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