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权倾天下>第二十三章 抚远第五节

被吴猛踩在脚下的将领交代,自己是段部鲜卑的渠帅,名叫宿六古鲁,是受了自己的大人乌木陈派遣,与几个匈奴族遗族部落的兵马,出来骚扰地方,制造混乱,拦截打劫汉室,以防止各部迅速达成联合,威胁到整个胡族贵族们的利益。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活动的吴仁义、胡渊、老乞儿等人配合逐渐集中起来的信使团队,以及从关内秘密调入云中地区的汉军骑兵通过设伏、围歼、斩首等手段,旬日之内就拿下了另外三支假扮匈奴骑兵,实际上是被河西鲜卑秃头部大人暗中指使的。

经过审讯之后,吴仁义马上采取了报复措施,一方面发出公开信涵,用大汉朝庭的名义命令河西鲜卑秃头部,辽西鲜卑的主要首领月底之前必须赶到平城负荆请罪,接受处置;另一方面,秘密进行着军事部署,向两个方向调集大军,准备实行强制措施,以示惩戒。

说起来,三国末期,两晋初年,在匈奴族衰落之后,其他迅速掘起的胡人当中,鲜卑族可是实力最为强大的,曾经先后袭扰北部地区,西起河西雍州凉州,东经云中,以至于辽西一带,尤其是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大小十几个政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关于鲜卑族起源问题,历史上至今没有定论,说法各异,主要有:东胡说。东夷说,汉人说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就历史渊源而言,这个民族早就出现在秦汉史书之中,可见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众多民族中,一度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民族之一。

史载,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部分东胡人退居兴安岭地区,“依鲜卑山,以山为号”,也有史书记载为“大鲜卑山”。而两者相距也不算太远,前者即为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后者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大兴安岭北段。

东胡的另一比较强大的力量则以乌桓山(兴安岭南段)为依托,休养生息,发展起来,成为了另外一支一度强大的力量,在古代史书中经常出现过。

根据其长相特征“黄头黄须白面”来看,鲜卑还具有百种人某些特征,据说西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帝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明帝纪》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汉武帝时期,连年用兵,大败北匈奴,征服南匈奴,终于将世受匈奴族奴役的东胡族解放了出来,并且将乌桓迁到上谷、辽西、辽东等五郡塞外居住。之后不久,远居兴安岭北端的鲜卑山一带的鲜卑部落也开始南下,在乌桓故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初年,鲜卑才开始真正与东汉王朝王朝有了交集。

史载,公元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公元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到东汉彻底赶走北匈奴集团,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匈奴故地,吞并匈奴余部十数万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 ,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设大人管理 。统一后的鲜卑势力大壮,连年侵扰东汉边境,大败东汉军队,给中原政权带来了严重威胁,尤其是背部,多受侵扰,百姓苦不堪言。直到檀石槐死后,鲜卑分内部分裂, ,漠南地区的鲜卑大致原来中东部鲜卑分为几个大的集团步度根、轲比能,以及东部若干部族。

其中轲比能为了争取中原政权支持,同曹魏保持了良好关系,逐步兼并了其他一些部族,打败最强劲对手步度根部,逐渐统一了漠南地区,开始兵指中原,曾一度与蜀汉联络,试图夹击曹魏。面对这个威胁,曹伟采取了果断措施,于公元235年派遣刺客刺死了轲比能,致使其部族“部落离散,互相征伐”,经过多年的内耗,东部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个比较强势的部落,主要活动于辽西一带。

漠南内乱时期,拓跋部也在著名首领拓跋力微带领下,趁机再次向内迁徙,开始在云中一带扩充实力。而其中一部,内地史书称之为秃发部的一支鲜卑力量,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迁居到了河西一带;而另一支称之为乞伏部的也在三国末期,迁入到了雍州、凉州地区。

西晋建立后,周边鲜卑各部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慕容廆父子,秃发树机能的反晋起义)。尤其在八王之乱开始后,因为朝廷内部出现问题,边境自然势弱。趁着天下大乱,鲜卑各部也想趁机某些好处,纷纷勾连西晋边疆重臣,参与到中原逐鹿之中,五胡乱华拉开了正式帷幕。

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一带,其始祖原为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辽西郡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段务目尘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但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令人发指。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就有证据证明其为其祖籍之地之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 抚远第五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