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许攸面面相觑,这怎么回事?
“几时的事?”许攸随即问道。(风雨首发)
“说是早上日出之后,探得邺城步军大举出动往西去。”
许攸面上越发阴沉,朱广拥有优势马军,步军日出之后出动,那马军必定在拂晓之前就动手了,这是打突袭,攻其不备啊!
一念至此,对袁绍道:“邺城虽然倾尽全力,但张燕此次出兵号称十五万,就算缺少训练和器械,邺城想击败他也没那么容易。”
袁绍不语,片刻后厉声道:“传令,多派哨骑,再探!随时回报!”说完这话,他立即传召主要幕僚及高级军官前来相商。
不多时,沮授、郭嘉、朱灵、高览等文武官员相继赶到。高干把事情简略一说,众人都感吃惊。邺城竟然在王师没有出兵相助的情况下也倾尽全力进攻黑山军?他们怎么想的?
面对部属们的窃窃私语,袁本初不耐烦地问道:“有何高见说出来大家听,何必私语?”
沮授有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主公“垂青”,大概他自己也察觉到了,因此主动道:“朱广方死,对冀州军的影响自不待言,这种情况下大举进攻,就算偷袭得手,估计也占不到太大便宜。”
这话正合许攸心意,赞同道:“公与所言有理。冀州军虽然战力不俗,但张燕号称步骑十五万众,就算虚高,折个半数总是有的。”
但这显然不是袁绍想听的话,摆摆手道:“战果如何,消息回来自见分晓。现在我关心的是,邺城到底是什么意图?奉孝?”
郭嘉并没有回答,反而问道:“主公,张辽是否抵达邺城?”
“暂时还没有张辽的消息。”
“那就是说,邺城方面是仅凭现在的力量向张燕发动了突袭?”
“嗯,应该是这样。”
听到这里,郭嘉一声叹息。
许攸斜眼一瞪:“奉孝为何而叹?”
郭嘉摇了摇头:“诸公都以为邺城难以取胜,但以我观之,邺城或许大胜,甚至一举击溃黑山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袁绍顿时紧张起来:“何以见得?”
郭嘉对他一揖:“主公,诸位,时至今日,还有人相信齐周贾诩等人当初是真心归降么?”
帐内鸦雀无声。
“虽然没有事实证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纵使朱广身死,但邺城方面并没有失了分寸,他们一直掌控着局势!”
这话许攸不服:“他们掌控局势?奉孝这话从何说起?”
郭嘉这回不打算再让着他,直面对方道:“本来河北态势,是王师、邺城、黑山军三方角逐。可现在,王师后撤,邺城又对张燕发动了进攻,难道子远公认为这一切都是巧合?如果我所料不差,接下来,就是张燕师溃,张辽回援。对于王师来说,战机已然是错过了,局势将朝着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他自入大司马幕府以来,惯有惊人之语,众人本不以为奇。但这“铁口直断”一般的批语,还是震惊了所有人。
许子远被他的态度所激怒,冷声道:“纵使张燕兵败,张辽回援,又岂能逆转颓势?奉孝实不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颓势?我怎么没看到?”郭嘉问道。
许攸情急之下大失风度地说了一句:“那是你眼瞎。”
郭嘉冷笑一声:“我若是眼瞎,先生你就是心盲。在主将横死的情况下,邺城方面还能作出如此周密的计划,这叫颓势?如果我没有记错,朱广的部曲构成复杂,有云中旧部,有幽州驻军,还有河北本地部队,可现在人家仍旧号令统一!难道先生没想想是为什么?”
许攸无言以对,只怒目相视而已。
袁绍情绪也是越发不稳,连坐都坐不住了,起身快步走到帐中,连转几个圈,问道:“奉孝,你是说这一切都在对方算计之中?”
“恐怕真是如此。”
倒抽一口气,袁本初叹道:“我早知贾诩足智多谋,没想到竟至如此地步。这样的人,为朱广所得已是可惜,然而在朱广身亡之后,他还能如此殚精竭虑,真是忠义之人啊。”
不料,郭嘉却有没看法:“主公认为这一切都是贾诩的功劳?”
“不是么?”
郭嘉摇了摇头:“这一点,主公应该比幕下更清楚才是。贾诩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可他在朱广势力里的地位怕还高不到可以取而代之的地步吧?”
沮授作为河北本地人,虽南下追随袁绍,但在家乡还有许多的亲朋故友,因此对河北的军政内情有一定了解。听郭嘉这么说,他开口道:“贾诩是朱广心腹之人这不假,但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幕府决策中。政务方面,他的位置还在齐周田丰之下。军务方面,张辽高顺等人的权力也远远在他之上。若说他能在朱广死后主持大局,我是不信的。”
袁绍也是一时情急,没有想得这么深入,听了幕僚的意见,仔细一琢磨,确实也是如此。但张辽没回来,高顺被困在黎阳,若非贾诩,难不成还会是齐周?
只知道这人是海内文宗卢植的学生,朱广任范阳尉时,他是范阳丞,两人私交深厚,仅此而已。但他,也不具备这种力挽狂澜的能力和威望吧?
正当袁绍沉思时,许攸突然冒出一句:“照你们这么说,还真是见了鬼了。”
这话听得郭嘉身躯一震,脱口就道:“说不定真有这个可能。”
袁绍吃了一惊:“奉孝说什么?”
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