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霸王孙策>17、渔盐之利 一

待众人好不容易将孙策的所有命令消化吸收掉之后,孙策又决定巡视海盐县。t/

海盐县,顾名思义,以盐闻名。

海盐县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对于现在这一时代来说更是一种战略物资。

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官自煮盐,官自卖盐,产运销三项完全官营。盐史学者称为“全部专卖制”。

东汉,光武帝为巩固重新建立的汉家政权,实行减轻赋税政策。废除西汉以来推行的食盐专卖法,罢私煮之禁,任民制盐,自由贩运。而于产盐较多的郡县设置盐官,征收盐税。因其产制运销皆任民营,官征其税。盐史学者称之为“就场征税制”。

五月十日,孙策领兵至海盐县。

这一次孙策轻车简从,由侍卫司亲卫军侯凌统率500士卒护卫。随行的还有主簿恒阶,仓曹从事鲁肃,户曹从事顾雍。

海盐县并不是大县,人口不多,约莫三万余,户数不足万户。

此时海盐县长正带领手下的一众佐贰官前来迎接孙策。

海盐县长姓崔名朋,字子友,徐州广陵郡人。

崔朋长得其貌不扬,皮肤有些黑,身材也不高,用黑矮来形容倒还真恰如其分。

人们都喜欢长得漂亮之人,这是人之常情。

像崔朋这样因为黑矮而不得升迁倒还真的不少。

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是极为注重仪表的。君不见,后世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西装革履。如今也是一样,若是貌丑,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不过,孙策二世为人,当然不会简单的以外表而论才学,若是只论外表,孙策早已内定的军师庞统是要还是不要?

显然,孙策视察海盐县,对于海盐县长崔朋来说是一次机遇。

当然,孙策可不会去关心一个小小的海盐县长的小心思。毕竟作为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考虑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说现在,孙策在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盐政”。

当今乱世,光武帝当初的“盐政”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将盐的生产掌握在官府手中,这种战略资源怎么能让私人掌控?

海盐县城不过是夯土城墙,只有城门处包上了青砖。

这是一座小县城,战略位置并不重要。

“属下拜见主公!”崔朋看到缓缓而来的孙策,拱手行礼道。

孙策点点头,跳下马,说道:“你就是海盐县长崔朋?”

“正是属下!”崔朋点头说道。

孙策看着外表略丑的崔朋,沉吟了片刻说道:“我先不入城,直接带我们去盐滩看看吧。”

崔朋一愣,随即面上露出了一闪而逝的喜色。

机会来了,崔朋暗暗在心中说道。

“谨遵主公之命!”崔朋答道。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崔朋不知从哪牵来了一头毛驴,自己骑在上面,显得颇有些滑稽。

孙策饶有兴趣的看着崔朋,只见崔朋骑在毛驴上,拱手道:“主公,海盐县盐滩广布,基本上凡是海滩皆有煮盐处。”

果然不出孙策所料,如今生产盐的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煎煮法。

所谓的煎煮法,即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煎煮法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需要足够的燃料。

海水取之不竭,且易得。然而要得到足够的燃料就需要壮丁去砍伐足够的薪柴。

海盐县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以煮盐为生,因为煮盐需要灶台,所以每一户又被称作灶户。

灶户家中若是男壮丁多,则家中的日子往往好过一些,因为能够砍伐到足够的薪柴,所以每日煮出的盐也要比别人家多些。

至于那些家中壮丁少,甚至没有壮丁的,日子便过的极难。

约莫走了小半个时辰,孙策便看见了不少的浓烟,还有在浓烟下走来走去的人们。

孙策走到近处,便听到不少灶户向崔朋行礼,口中直称:“崔县长又来了!”

显然,崔朋这县长做的还是比较称职的。

孙策仔细观察了一下灶台。

灶台为方形,宽约1.5米、高约0.3米,以砖砌泥糊而成。

灶台上安放一口方形铁质平底盐锅,边长1米有余,锅沿高约0.1米。灶台旁堆满了木柴,和几个已经制好的盐包。

盐包放在一个大木筐中,孙策打开盐包,不禁皱了皱眉头,这种暗黄色充满了杂质的东西也能叫盐?

没有人前来阻挡孙策,是个人都能看明白,孙策显然比崔朋官大,不然崔大人能向他行礼?而且还是这么年轻的大官,不少人都在心中暗自揣测着。

“这就是煮好的盐?”孙策指着盐包中的东西,向身旁的崔朋问道。

崔朋点点头,答道:“平常百姓吃的便是这种盐,不过主公府中的盐应该是益州来的井盐!”

孙策思索了片刻,问道:“煮盐每日产量几何?”

崔朋不假思索的答道:“若薪柴足够,每日每锅可出盐十斤。”

孙策皱了皱眉,决定将晒盐法教给灶户,如此便能扩大产盐量。产盐量


状态提示:17、渔盐之利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