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我哥是诸葛亮>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壤战役 七

这时唐军的炮兵开火了,三发急速射,9发炮弹落入了倭寇密集的队列里面,倭寇死伤惨重,一窝蜂地退走了。(

西面进攻的倭寇情况也差不多,丢下满地死尸退了下去。

唐军官兵士气大振。

李立心想要完成支援第11团官兵的任务,只有先击溃北面的敌人,解除后顾之忧,再攻击西面的敌人。于是命令四连配属三辆装甲车和炮排,对西面的敌人警戒,他带领其余部队乘车追击北面的倭寇。

北面从平城出来的倭寇和伪军,没有料到唐军追来,他们拼命逃窜,乱军将后面的队列也冲乱了。唐军追逐着倭寇,就像赶着一群羊一样,官兵们尽情地射杀着倭寇,手都有些软了。

最后面的倭寇指挥官,此时手里还掌握着一个500人的箭队,他看到乱兵逃来,担心冲乱了自己的军阵,下令向乱军放箭。乱军被射死了许多,活着的就逃向其他方向,总算是保持了这最后阵型的完整。

李立看到了倭寇的箭队,立即带领装甲车队冲向了倭寇的军阵,他为了不使倭寇太早地溃散,增加追杀的难度,故意不开枪,率领车队进入了弓箭的射程。

六两装甲车迎着倭寇的箭雨,如遇春风拂面。一直开到了距离倭寇50米。倭寇见到弓箭无法阻止唐军,已经开始慌乱,准备逃走了,但是已经晚了。

装甲车上的六挺机枪和数十支步枪一齐开火,弹雨像镰刀割麦一样,将倭寇成片地割倒。[看本书请到手持盾牌徒劳地想挡住子弹,结果子弹毫不费力地洞穿了盾牌,射进了他们的身体。500倭寇连同他们的指挥官一起倒下,无一漏网。

唐军开着装甲车和汽车在旷野上尽情滴屠杀着倭寇,出城来的3000名倭寇,基本上被屠杀殆尽。只有少数逃散的倭寇,因为唐军懒得去追了,才逃过了性命。

唐军伤亡极少,只有不到10名唐军被流矢击中,还有少数人被负伤装死倭寇用手榴弹炸伤。

李立留下了一辆装甲车和一个排的步兵,负责打扫战场。他率领主力返回四连的阵地。

其实,所谓打扫战场,除了马匹以外,倭寇所有的东西,对于唐军来说都是垃圾。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补枪。唐军对于其他敌人,还有个俘虏政策。对于倭寇就是要斩尽杀绝。按照国王诸葛均的话来说,对于倭寇,能弄死一个是一个。

西面的倭寇,看到警卫营的主力去攻击北面的倭寇,又发动了一次进攻。在进攻之前,倭寇的火炮向唐军炮击。他们的火炮虽然威力不如唐军的火炮,但是仍然给唐军造成了一些伤亡。

炮排的三门山炮立即还击,很快就将倭寇的火炮一一炸翻。

倭寇见到火炮占不了便宜,就组织了2000多人发动了进攻。四连长因为自己现在只有一个连的人马,不敢放倭寇太近,当倭寇进攻到了200米时,就下令开火。倭寇死伤了一部,没有冲到距离唐军100米的范围,就退了回去。

不久,李立率领营主力赶到了。

李立看着前方复杂的地形,真是不愿意在这里作战,但是,前去营救第11团队任务必须完成。于是他命令一连、二连分别向公路两侧进攻,三连正面进攻,四连作为预备队随后跟进。

他的意图是由一、二连控制公路两侧的树林,三连负责搬开路障,然后全营迅速通过这片复杂的地形。

倭寇的指挥官发现唐军进攻,面对唐军恐怖的武器,他也开始变通,放弃了传统的列阵作战,将部队全部站进了山林。

李立看着部队攻向山林,心里别扭,感到前面那座山林就像一个无底大洞,自己这几百人填进去恐怕无法没有一丝声响。他无法想象如何对付那里面掩藏的数千倭寇。

可是救援的任务怎么办?他不能不执行师部的命令。

他凝神看看树林,忽然灵机一动。

唐军战士们眼看就要进入山林,忽然听到了撤退的号声。部队迅速退了回来。

几个连长,来到营长面前,不解地问营长为什么不进攻了,营救第11团的任务怎么办?

李立说道:“咱们的任务必须完成,唐军就没有放弃战友的规矩。但是前面地形复杂,倭寇众多,山地作战不是咱们的特长,也不利于机械化行动。

战前,召开作战会议时,师长通报的平城守军一共7000余人,其中倭寇只有3000人。他们分别用于拦截城南的第12团,防范城东的师主力还有围攻第11团,兵力分散。刚才咱们歼灭了至少两千人,其他方向上的损失估计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这样一算,城里的守军还能剩下多少?”

几个连长有些明白了。

李立接着说道:“我分析,此时的平城里面,剩下的敌人最多3000人,其中倭寇超不过1000人。而且分守四面,北面的敌人最多超不过1000人,不如咱们攻城,然后从西门直接救援第11团。”

连长们都为营长大胆的计划而兴奋,纷纷支持他的意见。

此时,山林里的倭寇指挥官是倭寇第三师团第六旅团长山口俊夫,他在进攻唐军警卫营失败之后,为了减少伤亡,将部队撤进了山林。准备利用山林复杂的地形,减弱唐军武器的威力。同时,派出许多猎人出身的官兵,设置了许多陷阱,就等着唐军进入树林,狠狠打击唐军。

眼看着唐军攻击到了树林前面,倭寇官兵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忽然,唐军却撤退了。

山口俊夫看到唐军退回了原地,以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壤战役 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