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是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症性地不断的寻求。
beg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ide(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我国学者,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结果失败后仍未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通常,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cont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托尔特克知识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世代相传的心灵哲学和实践的总和。米格尔在这篇文章里强调了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原因是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投射出的世界也不同,每个人活在自己所设想的世界里,好或者坏,非外人所能评判,也非由外人所控制。
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别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他们自己要去做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要去讨好你、伤害你、或影响你。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梦境、自己的心灵里;他们所在的世界和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就算是在非常个人化的情境下,就算别人直接侮辱了你,那也跟你没什么关系。
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发表的意见都是根据他们自己脑子里的观念做出来的。他们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被植入了一整套程序;他们的观点都是那套程序产生的。
如果有人向你发表意见,说,“呀!你真胖,”不要认为这话跟你有什么关系。因为,事实上,这句话所代表的只不过是那个人自己的感觉、信条和观点而已。那人企图喂毒药给你;如果你认为那句话跟你有关系,你就吞下了那毒药,毒药就成了你的了。只要你认为他们说的话跟你有关系,你就会不断吞下他们的情绪垃圾,现在它们成了你的垃圾。
但是,如果你不认为别人说的话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自觉地抵制别人的影响,你就不会吞下别人的情绪垃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身在地狱之中,你也会安然无恙。这就是这一观念送给你的礼物:身处地狱,却不怕毒药侵蚀。
不管对方有什么看法和感觉那都是对方的观念。如果你认为别人说的话或做的事与自己有关,你就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如果你感到别人冒犯了自己,你就会极力扞卫自己的信条;如果你极力要证明自己的信条是对的,别人的信条是错的,你就会和别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