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名门淑媛>第二十一章 婆媳(四)

且说在六年前,fēng_liú成性的夏国公在花街看上了一个卖艺的清倌名叫莺莺,因门第难容而未将其迎娶进夏府,而是瞒着江氏在外边买了一间屋子用以安置莺莺,从而养起了外室。

正所谓纸始终包不住火,没过多久这件事还是被江氏知晓了,当下便气得摔烂了屋里的茶杯花瓶。然而,发泄过后,素来雷厉风行的江氏难得沉住气,暂时按兵不动,终于等到夏国公出京办事的机会,私下买通了一批逗留在近郊的流氓强盗,强行闯进了莺莺的屋子,杀死了院里的两个护卫,还将莺莺轮暴而亡。

这件事情江氏做得很干净。强盗们将莺莺屋里的人全都灭口,并抢走了屋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还砸光那些搬不动的器具,看起来完全一场是夜闯民宅劫财劫色的意外。而那些流氓和强盗皆是流亡各地的亡命之徒,拿人钱财替人消完灾后,便立马流窜于其他地方了。当夏国公回到京城,得到的便是莺莺惨死的消息,他动用了自己一切的关系,却还是未能查出那帮逃窜的强盗的下落。夏国公对莺莺也不过是一时新鲜,守着她的灵位哀痛了几日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想到时隔六年之久,这件事情竟然被老国公给翻了出来。老国公年轻时常年在北方驻守,家里的一切事务皆由老国公夫人掌管,她执掌夏府几十年,既待人宽厚,又是个手段了得的,即使后来交由江氏当了家,她对于整个夏府依然是了若指掌。老国公夫人死后,江氏成了夏府真正的当家主母,她急欲挣脱老国公夫人的束缚,在府里培养自己的人脉。这些年以来。江氏想方设法的清除内宅里老国公夫人留下的人,他们不是被调去了外边,就是寻了错处或罚或发卖。这几年,江氏以为除了碧落院自己无法完全插手之外,整个夏府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万万没料到远在江南的老国公竟然暗中接管了老妻的人脉,或者说他原本就在夏府安插了人。想到此处,向来心高气傲的江氏也不禁毛骨悚然了。

老国公托夏国公给江氏带来这样一句话,并不是要揭发六年前的事,更不会为了区区一个花街女子而将夏府搅得不成样,他也能料到夏国公不经自己的允许绝不敢擅自打开字条偷看。老国公看出了江氏对云曦甚是不满。又担心云曦在夏府无权无势,难以抵抗江氏的故意刁难,才会利用这张字条给江氏一个警告:言明自己十分中意云曦这个孙媳妇。让江氏不可随意动她的脑筋,以婆婆的身份无辜责难她。而后半句话则以六年前的往事告诉江氏:尽管自己身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但对夏府的情况仍然是了如指掌,希望江氏不要做超出一定限度的事情,否则便后果自负了。

江氏对老国公原本就有所忌惮。加之近日这番警告,她自然不可能像头先想的那般对付云曦了。但若是如此轻易地放过她,自己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江氏便想利用婆婆的身份让云曦吃些苦头,每日都给她添堵,也就是江氏口中所说的“小火慢慢熬”了。

话分两头。且说云曦回到碧落院,顾不上自己腹中饥饿,立马唤来略懂医理的秋水给丹霞看看伤势。好在受的只是皮外伤。丹霞并没有大碍。云曦拿了上次夏辰烨给她治疗膝盖的药酒给丹霞擦上,不久后红肿倒是消去了一些。

待一切都安置妥当,大厨房那边送来的饭菜早已凉透了。此时早已过了膳点,折腾了半天的云曦早已没有胃口了,便让桃舒用热水温了一碗汤垫垫肚子就作罢。

早上经历了江氏和夏纤云毫无喘息的连番轰炸。云曦已是身心俱疲,懒懒地躺在贵妃椅上休息。脑中不断回想着今日所发生的事情。丹霞主动提出前去双栖院,又毫无畏惧地直接阻止夏纤云的打人行为,虽然夏纤云无礼在先,后又赏了丹霞一个耳光,但一个丫鬟拽着主子的手就算是一种冒犯了,而最后江氏不但没有追究丹霞的过错,反而将夏纤云打人的过错全都推在了自己身上,这其中必有缘由,恐怕丹霞并不仅仅是一个丫鬟那么简单吧。另一方面,江氏今日对她的态度也有些耐人寻味。嫁入夏府这几天,云曦多少听下人说过一些关于江氏的传闻,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江氏做事果断狠绝,决不拖泥带水。但今早江氏竟然没有抓住自己怠忽请安的错处狠狠敲打,反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讨些口头上的便宜,这实在不像敬茶那日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暗中使绊子令自己难堪的江氏。

云曦思来想去,能令江氏有如此变化的人,全府上下只有老国公一人。想来老国公定是担心自己经不住江氏的折腾,在临走前给江氏一些警告,让她能有所顾忌。想明白这一层,云曦不禁长吁了一口气。这样甚好,只要江氏心里还有顾虑,便不会强行以势压人,而自己日后则要警醒些,不让江氏拿到确凿的错处,她断然不敢真的把自己怎样。

翌日清晨,云曦不到卯时便前去双栖院问安了。丹霞原本仍想跟着去,却被她阻止了,一来丹霞脸上还带着伤,二来云曦猜到江氏迫于老国公的压力必然不会失了分寸,不过是重复类似昨日的那些花样,她相信自己可以应付。

昨日云曦特地去打听了江氏的起居习惯,为的就是不想让江氏用请安的时辰来埋汰自己。没想到云曦刚进内堂,便看到江氏穿戴整齐,红光满面地坐在桌旁用早膳,身旁依然站着两位少奶奶左右伺候着。

一见到这幅情景,云曦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章 婆媳(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