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1926之崛起>第五百七十三章 抗战 北蒙 围困(五)
界的空军都是刚刚起步了十几年,大规模把飞机用于军事打击手段也仅在一战后期才开始,空军的后勤保障手段还很不完备。雨天和雪后,飞机根本无法起飞,必须要把雪除净,再等到太阳出来,让阳光把跑道上的那层薄冰融化。

而宋哲武早在太原部署出兵北时,就以经想到了这些,空军总队配备了大量除雪设备,比如有装了防滑链的卡车拖动的小型除雪铲,还有装有带加热设计的大型风机除冰。所以,雪停后不久,空军总队的跑道就早早地具备了起飞条件。

伍进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派出了空军总队几乎所有的飞机,去轰炸乌兰乌德和大乌里两个苏军机场。当空军总队的飞机飞临苏军机场上空时,苏军机场跑道上的雪才除了一半,停在两个机场的苏军飞机根本就起飞不了,苏军东拼西凑才凑出来的这一百多架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被空军总队的飞机全部炸毁在地面。

当天中午,第四路军阵地上的高音喇叭的广播又让饥寒jiao迫的苏军官兵更加恐慌起来。第四路军的nv播音员用流利的俄语宣读了国民政fu主席蒋介石致被围苏军最高统帅布柳赫尔的一封电报。

电报的大意是,蒋介石对布柳赫尔这位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率兵侵犯北感到很遗憾,同时表示他十分想念布柳赫尔,敦促其投降,他将尽一切办法保证布柳赫尔家人的安全。

蒋介石在电报中告诉布柳赫尔,如果布柳赫尔率部投降,他将任命布柳赫尔为国民政fu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他在南京将扫榻以待。

中华民国领袖亲自策反被围苏军最高将领,这在苏军中引发的恐慌可想而知。

紧接着,播音员又宣读了原犹太人锡安组织哈尔滨分部负责人、现任锡安组织中国区主席平斯科致被围苏军中所有犹太裔官兵的一封信。

平斯科在信中呼吁,所有犹太裔官兵,再不要为一贯反犹排犹的苏联政fu卖命了。中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善良仁慈的民族,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反犹、排犹历史的民族,犹太裔官兵不要再做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了。

平斯科还表示,犹太人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屡遭迫害,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犹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锡安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犹太国,这一复国计划已经开始执行,已经有计划地在耶路撒冷附近购买土地,建立农庄,为最终建立大以se列国做准备。要复国成功,仅仅有钱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它。

第四路军最高领导人宋哲武将军,极为同情犹太民族的处境,对于犹太民族的复国大计也极为支持,在宋哲武将军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犹太人,他们都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此外,宋哲武将军已经同意帮助锡安组织在北成立一支暂时归第四路军指挥、完全由犹太人组成的军队,一旦复国成功,这支军队就将成为保卫犹太人家园的主力军。

最后,平斯科呼吁被围苏军中所有犹太裔官兵,立即放下武器,投入到犹太复国运动中来。

此外,播音员还宣读了北西部木伦地区哈萨克人的负责人卡西莫夫致被围苏军中哈萨克人的一封信。

卡西莫夫在信中首先宣布,哈萨克成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流亡政fu,他任流亡政fu主席。他呼吁,所有哈萨克人都应团结起来,为推翻苏联政fu对哈萨克人民的残酷统治,为实现哈萨克人的独立自主、为建立哈萨克人自己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国而奋斗。哈萨克人民希望他们这些血管里流淌着哈萨克人血液的勇敢的士兵们,加入到哈萨克人民自己的军队—哈萨克人民解放军中来。

当天傍晚,播音员又播发了宋哲武对苏军的最后通牒,要求苏军在两天内无条件投降,否则就全部将其消灭。

在一连串煽动、youhuo和威胁下,苏军的hunluan在夜间加剧了,并最终引发了哈萨克籍官兵和内务部人员间的冲突。起因是内务部人员拘捕了哈萨克籍远东第五军军长,导致了枪战。

然后,在凌晨时,有一千多名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籍和少量犹太裔官兵冲出阵地,跑到了第四路军阵地上投降。

这些人随后在广播中开始喊话,呼喊还在包围圈里的同乡、朋友们投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第二天晚上,在苏军内务部人员的严密监视下,还是有大量苏军下级官兵杀死苏军内务部人员,跑到了第四路军的阵地投降。

包围圈内响了一夜的枪声,这促使布柳赫尔和苏军几个军长,以及无可奈何的政治委员和内务部人员作出决定,决定向第四路军投降。

自此,历经四十多天,让第四路军伤亡十多万人并最终取得巨大完胜的这场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为了保密,也为了mihuo苏军,在火烧东路苏军后,宋哲武并没有把这个大好的消息传回国内,直到将围在库伦西南山区后,宋哲武才向国民政fu已经蒋介石通报了战况。同时,这一巨大的的胜利消息,也才在《北方晨报》上公开发布。

还沉浸在“九一八事变”的悲愤中的国人在震惊之后,爆发出了ji动兴奋的欢呼!这一天,全国所有的报纸,不管是公营还是si营,也不管是主流大报还是专登大胜的消息。

《申报》署名史珍和邵飘萍的文章指出:。。。。。。这是二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战胜西方列强


状态提示:第五百七十三章 抗战 北蒙 围困(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