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武宗记事>第一百二十章 弘治十九年

在朱佑樘的时代,大明终于开放了海禁。这件事对日本既有利也有害。海禁开放,朝贡体系慢慢瓦解,一点小东西就能换回一大堆赏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日本再也不能从朝廷这里赚大钱,天皇和幕府不知道为这件事黯然神伤多久。但是商人们却为开放海禁欣喜不已,他们开始慢慢的往明朝迁徙。

在现在,日本已经开始慢慢陷入战国的泥沼。国内枭雄群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朝一开放海禁,就有聪明的日本商人,从朝鲜登岸,带着全幅身家移民到明朝。他们在京城府衙正式登记领取了带着密文的身份证明以后,就在京城定居,学习汉文,慢慢的成为一个汉人。当然,在礼部建造的日本馆里,在他们本国的官员面前,他们来到大明的理由还是经商学习。

朝鲜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在过往的朝贡体系中,朝鲜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在最多的时候,为了获得朝贡得到的赏赐,朝鲜一年要到京城来进贡将近两百次,只要有大小节日,在场的一定会来朝鲜使团的身影。

所以,朝鲜人现在是对明朝是极其的熟悉,在知道明朝允许留学生和商人来大明学习、经商以后,大量的朝鲜人开始涌入明朝。现在在京城已经有整整一条街里住的都是朝鲜人,而且因为朝鲜人十分能打,总是能把人打趴下,京城府衙还专门在这个朝鲜一条街上派人整日整夜看守,防着这些朝鲜人闹出什么事来。

这两个国家的人又互相敌视。日本因为国内战乱,逃出来的身无分文的难民到了朝鲜,为了活下去,侵占了不少朝鲜人的权利,在朝鲜国内已经开始对这些日本人怨声载道了。到了大明,大家现在都是靠做生意赚钱,从明朝购买丝绸瓷器贩回国内谋取利益。很少的一部分会带一些当地特产来到大明贩卖。

日本产白银,他们给出的价格往往就比较高,而朝鲜相比起来,财力就没有那么雄厚。许多商人都更愿意和日本人做生意,这可急坏了朝鲜人。两方因为这样的事多次在京城生出事端。就是贩卖回来的东西,日本也有物廉价美的日本□□还能赚一些钱。这又让只能卖些皮毛山珍的朝鲜人嫉妒的不得了。两个国家的人在京城有渐成水火之势。没事还好,有事是一点就着。

作为代表大明利益的人,朱厚照是乐见于这种状况的。他就是要离间朝鲜和日本,再分别与朝鲜交好,慢慢的用文化给日本洗脑,让大明的东北无忧。现在看来,效果还是很好的。现在朱厚照还想给这岌岌可危的关系再插一把刀。让两国再添一些嫌隙。他也不怕朝鲜和日本打起来,毕竟日本还处在战国时代,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朝鲜计较,朝鲜应该也不想卷入日本这团泥沼之中。

略一思量,朱厚照就写下了手谕,传召韩国使团和日本使团一起到京郊的皇庄上进行学习。刘瑾领命宣旨去了。自从朱厚照和杜若的关系曝光了,张氏和朱佑樘对两个人可以说是严防死守,随时随地两个人身边都跟着朱佑樘的人。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看住两个人不让两个人有亲密接触。杜若被打断了几次,生了几回闷气干脆也不经常进宫了。

这两年来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商队突然在今年二月断了联系,杜升也失去了踪迹,现在在北疆的整个商队都停摆了,杜若不得不要想法处理。再加上魏嘉要扩大船队买船之事,印刷局在各省首府设立分局之事,这几天也是忙的脚不沾地。进了宫又看得见吃不着,杜若干脆眼不见为净,不过是在朝会那天进宫应个景,其他时候仍然自己在国公府处理自己的事情。

没有杜若在一旁帮忙,自己还要随时带一个小尾巴,朱厚照也气闷的不得了。尤其是张氏一直没有放弃让自己娶亲的想法,每天不是这家姑娘的画像,就是哪家姑娘的诗作,扰的朱厚照心烦的不得了,有时还会有朱佑樘在一边评头论足,朱厚照更受不了了。没有办法,朱厚照就拉着朱厚炜一起在乾清宫,有了朱厚炜这个大灯泡,张氏总是不还意思再来找朱厚照说什么成亲的事儿的。

作为一个大吃货,朱厚炜在朱厚照面前充分的表现了作为一个吃货的自觉。朱厚照这里,张氏送的点心,杜若送的小吃,还有各国进贡的新鲜物食,都被朱厚炜一扫而光。看的朱厚照是瞠目结舌,就怕他积了食,不让他多吃。让他学着处理政务,批改奏折,他倒好直接在案上睡着了。朱厚照还想着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呢,这会子看他这样也是愁得很。

让朱厚炜学着点,朱厚炜一句:“天塌下来,有哥哥顶着呢。”几乎把朱厚照气个半死,朱厚照又不可能告诉他,我就要和杜若双宿双栖了,以后这个偌大的帝国就要担在你的肩上了。他也只能自己郁闷,看着小胖子在一边愉快的享受口腹之欲。

听自己派出去的人讲了乾清宫中的事,朱佑樘笑得将自己喝的茶水都喷出来了。大笑之余,又觉得寂寥,一个光想着甩手不做,一个尚是懵懂孩童,到底是怎么办自己还要想办法。他还是更加属意朱厚照的,从这两年看来,朱厚照无疑是成功的。不过是这么短短的时间,京城就已经大变样了。再对比只知道吃和练武的朱厚炜,更衬得朱厚照的贤明。就是和杜若这件事实在不成样子,朱佑樘想自己还是要想些办法才好。

朝鲜使团和日本使团从京郊回来,喜不自胜。玉米,红薯还好,那个土豆着实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章 弘治十九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