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见了刘璋,俱言交好之意。刘璋听了,大喜,于是便宴请鲁肃,问鲁肃道:“若曹军攻益州,孙将军当如何?”
鲁肃不动声色,道:“唇亡齿寒,孙将军必率一队军马,攻襄樊二城,截断曹军后路。”
刘璋更是大喜,忙道:“甚好,甚好。”他心里一块大石落下,总觉得找了点安慰。
鲁肃幸不辱命之后,便立即回了江陵,前去先孙策汇报。
整个荆州、益州的格局大变,竟演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心知再不能南下,于是便命蔡瑁等人守襄樊,引军回师。
…………………………………………………………………………………………………………………………………………………………
却说曹操南下,而河北邺城,袁绍却重病缠身,袁绍本是个好大喜功之人。南下大败之后,惊怒交加,逃往时又饱受惊吓,回到邺城便一病不起。
曹操夺下襄樊时,袁绍已是气若游丝,几欲一命呜呼。
此时河北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袁绍在河北多年,亦算是有些人望,因而忧惧者甚多。
回顾袁绍一声,可谓多迭,他是汝南汝阳人。曾祖父袁安,是汉朝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从此袁家势倾天下。袁绍年轻时好游侠,与当时的一批勇士为伍,且不受朝廷召命,拒不任官。中常侍赵忠对黄门说道:“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叔父袁隗听了,便训斥袁绍:“你想害了我们全家吗?”。袁绍这才应了召命,出任大将军侍御史。可以说,年轻时的袁绍是个性格刚猛,胸怀天地,忧虑颇广的有志之士。
汉灵帝驾崩,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早已对十常侍恨之入骨,见机会难得,便劝何进:“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汉朝此时已腐朽不堪入目,每一个关心国家社稷的忠勇之臣都恨不得将十常侍生吞活剥,但又忌惮十常侍重权在握,只能将满腔怒火憋在心里,偶有几个不记后果卤莽行动的大臣下场都很悲惨。而袁绍是真正将推翻腐朽势力,光复汉朝威严视为己任并有计划的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人。
为了不使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场虚空,也为了防止“反黑力量”走上从前失败者的老路,袁绍建议何进:“黄门和常侍掌权日久,全天下惧怕其yin威。窦武图谋十常侍时想利用五营士,但五营士生长于京师,惧怕十常侍更甚,因此窦武自取灭亡,以失败告终。如今机会难得,将军所率两府之兵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如果掌握得当,可以为国除患,光复社稷,名垂千古!现在皇上就在大殿,可用守卫的名义领兵戍守。请命召十常侍入见,就地除根。”但何进不从。中平六年,十常侍假诏命何进入宫,何进不听袁绍劝阻,独身入宫,命袁绍率领武官看住宦官,又命袁绍之弟袁术守住嘉德殿青锁门,以为这样可以万无一失,结果被十常侍埋伏在内的士兵杀死。率领大批武官在外的袁绍见何进长时间不出宫殿,便果断命袁术烧嘉德殿青锁门,决定开始攻打皇宫。
按汉朝制度,都城兵权分归“西园八校尉”,其中袁绍任司隶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淳于琼任右校尉,另外五个校尉都听十常侍所使,光从军事上说,以3:5的兵力对比来和十常侍硬碰根本是输多赢少。汉灵帝死后,何进凭借皇后的关系揽得大权,与十常侍达到分庭抗礼的程度,而当时袁绍和曹操又都站在何进一边,所以如果按照袁绍的部署,擒杀十常侍只是举手之劳。但何进一死,势力平衡重新被打破,而且袁绍、曹操等人群龙无首,又被十常侍占了先机,就算可以暂时保住性命,也难逃日后十常侍的报复,汉朝政权将再次受到巨大打击。光复社稷更是难上加难了。有些人认为袁绍下令进攻皇宫造成空前混乱,导致了皇帝大臣出逃。…。
但试想,若袁绍下令撤兵,那么十常侍重新集中兵权,下一个会对付谁?袁绍、曹操等“反黑势力”覆灭后等于十常侍权倾朝野,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袁绍下令进攻皇宫虽然造成了暂时的混乱,但及时遏止了朝廷腐朽势力的滋长,犹如给了即将在雪地中睡死过去的人当头一棒,虽然有点疼,但起码离死神远了一步,这也是袁绍心怀汉室,不忍社稷再遭涂炭,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这场宫廷战斗中,少帝与陈留王虽然出逃,但十常侍全部被诛杀,其党羽也基本被肃清,朝廷如同大病初愈的病人,虽然家中因为治病而显得清贫,但毕竟身体康复了,至于钱则可以再赚,中兴似乎指日可待。可惜西凉刺史董卓借宫廷祸乱之机以勤王的名义拥重兵护送少帝入京,独揽大权。赶走了十只恶狼又来了一只猛虎。
董卓所作所为甚于十常侍,意图废少帝而立陈留王协。“卓欲废帝,对袁绍说:‘皇帝冲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回答道:‘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适立庶,恐军队不从公议也。’卓骂袁绍:‘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回答:‘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