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穿越1640>第275章 扩军计划(求订阅)

随着1644年的临近,距离野猪皮入关的时间也只有两年左右,而穿越众来到这个时空也正好了两年多时间,在这两年里,荒芜一片的原始澳洲成为了17世纪蒸汽工业发展的领头羊。成为了世界输出镜子,武器装备化学药品出口国。

但是距离真正足够的强大还相差甚远,整个澳洲根据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三市一镇,以及两块海外殖民地总人口数加在一起首次突破了七万人大关。

这对于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澳洲来说,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少的几乎还完全无法控制整个澳洲大陆,甚至在东部更多的地方进行开发建设。

如果澳洲政府准备在1644年野猪皮入关时干涉,至少要投入一万人到两万人之间的陆军部队进入到战场才会发生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海军的战舰总数也必须达到二十艘。

除去防守本土和海外领的舰船之外,必须出动至少五艘可以直接进入到敌人后方沿海作战五艘运输船的数量才能完成登陆作战。

受制于荷兰进口船舶速度的缓慢进程,海军和国内两大掌控外贸分配的部门,组建庞大的运输船队都受到了一定时间上的延迟。根据可靠的情报消息,荷兰人是有意放缓交付新船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希望澳洲在海上运输的力量上与他们开开更大的距离。

身为欧洲国家里船舶最多的拥有者,荷兰,似乎已经严重的感觉到了危险,虽然对付威胁他们往往采用的最简单直接办法就是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澳洲太过强大,强大到他们都只能表面上与之握手相笑结为盟友。

如果说澳洲的火器过于犀利是让他们放弃与澳洲为敌的想法的话,蒸汽机驱动的船舶才是让他们感觉到了致命的威胁,这种威胁甚至不出几年只要澳洲人愿意就能轻易的将荷兰从世界性的海上运输大国给挤下舞台。

这种依靠蒸汽动力驱使的船舶,只要拥有足够的煤炭和水就能使得船舶不用依赖季风的吹向航行,他们可以一年四季的航行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前提是必须在每一段距离内设置一个船舶加煤站。

荷兰人正是看到了澳洲的运输潜力之后,才决定放缓交船时间,同时也在命令国内的造船专家仿造蒸汽机,希望能够自信建造出蒸汽来驱动船舶。这样澳洲人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显然荷兰船舶专家们还没有聪明到这种程度,只是听了一些见过蒸汽机的者的叙述就能将整套蒸汽机工作的原理给弄明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澳洲人也只能感叹欧洲人不愧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奠基人。

但事实是荷兰人并没有这么聪明,他们正在试图说服澳洲出口蒸汽船,比起武器来。蒸汽机驱动的船舶更让荷兰人疯狂的喜欢,本就是以商业立国的荷兰靠的就是全国大大小码头和船队运输发展起来,一旦掌握了这种新式动力驱使的船舶,将可以大大加强荷兰在海上运输上的能力,同时也能缩短海上运输的时间。

出口战舰这样的重大事情不是政府以及造船厂想要出口就能出的,还必须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防部军事委员会的探讨才能做出决定,所以荷兰人提议一直没有获得同意也没有被拒绝。

毕竟两国在情理上属于盟友,如果贸然拒绝必然会遭到荷兰人的报复行为,荷兰虽不至于直接动用武力。但在运输移民一项上就能直接给澳洲造成一个不小的麻烦。

除此之外荷兰还是目前欧洲最大造船基地,一旦澳洲拒绝就等同于失去了从荷兰购买船舶的权利。以澳洲自己造船的技术积累来说虽然通过引进了大部分欧洲造船工匠,建造自行设计的船舶出来不是问题,但建造材料上却是非常的大问题所在,整个澳洲大陆基本上无适合建造大型船舶的树木,如果需要建造船舶需从更远的马来西亚运送橡木。

所以澳洲从实际的利益出发来讲,离不开荷兰的运输能力,随着人口增大,国内产量的不足,必须通过外部进口才能满足整个国内粮食需求。光是这一样荷兰人只要延期两个月的运粮,就会让整个澳洲国内的粮价迅速的陷入到疯狂的涨势之中。

荷兰与澳洲目前的关系可以说相互依存,澳洲需要荷兰人强大的海上的运输能力,同时荷兰也需要澳洲货物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以及武器。

曼城国会大夏内。议长袁科军,敲响了摆在桌上提醒大家静一静的木锤,随后说道:“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讨论结果。”

在坐的十五名议员们探讨的结果就是建造军舰和扩军的法案,根据海军王铁锤少将,以及陆军刘东水二人提供的联合方案,要在1644年干预满清入关之战。或者说干预农民军入京,陆军至少要扩编到八个营五千人的规模,才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缓慢的与敌人进行打一场不对称的人数战争。

至于海军方面,至少要在建造六艘到八艘战列舰,而且还要可以随时防御区域内的荷兰人动作,有了这些先期的条件,澳洲才能确保干预对自己不会带来太大麻烦,否则澳洲根本没有能力去阻止。

不过根据国会议员大部分的们讨论结果是,在1644年进行干涉对澳洲的利益不是最大化,如果能在南明政权建立后进行干涉,澳洲获取的利益和在南明政权里话语权也将会最大化,所以国会议员们认为从澳洲的利益出发应该在崇祯死后,南明政权的建立这段期间,趁着时局越乱


状态提示:第275章 扩军计划(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