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穿越1879>第186章 武装干涉

陆军总长段祺瑞出身底层,他对布尔什维克一直表示很同情,问外交总长伍廷芳:“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苏俄?”

伍廷芳清了清嗓子,回答段祺瑞道:“刚才大总统也提到,斯拉夫人天生对土地就很贪婪。十九世纪,俄国实行积极的领土扩张政策,贪婪的斯拉夫人发动了多次战争,在欧亚树敌颇多。比如,为了实现长久以来进入地中海的夙愿,沙俄以解放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为名义,发动了第十次俄土战争,战争后召开的柏林会议,导致了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国家——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王国建立。于是,沙俄帝国与奥匈帝国交恶,由于奥匈帝国的干涉,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沙俄帝国仍然没有获得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巴尔干半岛,现在都成了一点即炸的火药桶。”

李经述点点头,表示赞同伍廷芳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徐世昌,对他说:“既然我们决定瓜分俄国,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它。徐主席掌管东北和远东,长期和俄国佬打交道,在后方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事,一直也是你在操心,你全面给大伙介绍一下沙俄那边的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

徐世昌点点头,站起身来,拿出一幅欧洲和亚洲的地图,给在座的高级官员和将领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俄罗斯帝国,它简称沙俄,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皇俄国即诞生。1721年,彼得一世与瑞典王国进行北方战争胜利,俄罗斯参政院授予俄国沙皇‘俄罗斯皇帝’头衔,俄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此后,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国共有1亿2560万人,到1905年,人口在一亿五千万左右。”

李经述说:“当年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率领了60万大军侵略俄国,比俄国正规军大两倍以上,而且装备更加精良。但在拿破仑推进的同时,俄国使用焦土战争的策略,拿破仑的军队遇上俄国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仑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不到3万人回到法国。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能小瞧沙俄呀,要想分裂沙俄,我们必须制定全面详实的计划,不可轻敌!”

听李经述说不可轻视沙俄,梁启超站起来补充说:“我前几年去沙俄和欧美等国访问,听说俄罗斯帝国还有附庸国和保护国,比如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图瓦共和国等。除俄罗斯本土外,另外还有8个省在芬兰,10个省在波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共拥有59个省和顿河区。较大的城市如圣彼得堡、敖德萨、尼古拉耶夫等还有独立于省的管理机构,是个庞然大物啊,要吞吃掉可不容易。”

李经述说:“确实是这样,殖民沙俄帝国不现实,我准备分裂沙俄。梁总长既然去沙俄访问过,不妨给我们讲讲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这对我们理解沙俄的现状有好处,据我所知,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是昏君,他对国内改革还是很热心的。”

梁启超回答说:“沙皇尼古拉二世确实不是昏君,他对权力也并非到了贪婪的地步。尤其是在中俄战争中大败之后,他在国内的制政权进行了一些政治体制改革。例如,去年,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议会被建立,并在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设立了俄罗斯首相。俄国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组成,各部长并列在下:皇家法庭法官、外交部长、战争部长、海军司令、经济部长、工商业部长、国务部长、农业部长、交通部长、司法部长、教育部长,这跟我们共和国的政治机构设置差不多。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尼古拉二世甚至将俄罗斯帝国的国旗由罗曼诺夫皇室的皇帝私人御旗——金底黑色的双头鹰,更改为三个平行长方形,自上而下颜色分别为白、蓝、红三色。最近俄罗斯的选举制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05年,尼古拉二世还在凯瑟琳宫设立了参议院,颁布新的法律,理论上的功能赋予了它同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权力:拒绝实施与基本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帝国杜马组成了俄罗斯国会的下议院,共有442个席位,代表俄罗斯人民发声。除了中亚之外的每一个省,都会推举几个议员,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但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农民、公民和地主阶级的决选才能正式出任议员。”

李经述说:“噢,还有这等事,那沙俄为什么还会大乱?”

“沙俄打乱恰恰是因为改革放开了人民手脚上的镣铐。”梁启超回答说:“因为沙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没有改变君主制的体制,沙皇仍然拥有解散杜马和参议院的全力,尼古拉二世的确还真解散了国家杜马,导致沙俄的立宪派对沙皇彻底失望。战争彻底掏空了沙俄帝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并让原本就不稳定的人心再次波动,濒于崩溃的边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随着沙俄对外战争的失败和经济危机,在我们中国的支持下,布尔什维克迅速壮大,并在1905年冬天控制了莫斯科,还控制了俄罗斯的很多地区。但在乌里扬诺夫遭到刺杀后,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指挥60万军队反扑。”

李经述问:“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沙俄的局势,听说沙俄国内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结成了反对布尔什维克


状态提示:第186章 武装干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