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苏联英雄>第四百四十七章 合围1——炮火

第四百四十七章 合围1——炮火

1941年11月14日临晨4点,扎斯拉夫尔水库左翼地区。在黑夜中所有东西看着都是朦朦胧胧,白色的平原上只有远处的稀疏白桦林和几幢破损的农舍,一切归于寂静,除了冷不丁出现在远方天际的照明弹。

天很冷,而现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特尔特尼上校的部下们不得不用烤火的方式保持发动机舱的热量:让那台大马力的柴油发动机空转消耗的燃油,不是即将就要发动进攻的坦克部队能够接受的:老规矩,火烤!

再过2小时,第33集团军特别混成坦克团将向西发动进攻,而他们不过是“红色旋风”庞大的进攻部队中的一颗小小棋子。这会在白俄罗斯方向上,近300公里宽度正面集结了3个方面军的进攻部队,团级部队番号多到难以统计的程度!

每一个环节都将是一部恢弘乐章中的一个音节而已,但细小的音节又决定着华美乐章是否能够形成:很像交响乐,没人敢掉以轻心。

半个小时前,所有参与突击的坦克车组和突击步兵们被叫醒——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睡,昨天开始的“强制睡眠”几乎没有人去遵守:现在有谁真的睡得着呢?最多也就是找个舒服的地方窝一会就行了。

气温零下25度,黎明前并没有什么风,不然呼啸而过的寒风能让人感觉更冷!

营房就在自己的重型坦克集结地身后几十米,农庄的巨大谷仓,干燥宽敞,最适合打地铺,唯一的缺点是几个大油桶一起烧也热不了多少,它太高了。( 800)但不管怎么说,能有个遮风挡雪的地方对于同志们而言已经很不错了:还有很多部队要在自己挖的半地下、地下工事工事里过夜。

谷仓目标巨大。但在自己的控制区,同志们不在乎,至少在厚厚地麦秆上铺上一块篷布就能美美睡一觉。

谷仓外的积雪很多已经让人和坦克车辆压实,踩上去“咔嘣”直响。

波尔-马蒂索维奇-特尔特尼上校出了自己那间半地下的指挥部,随手从壕沟边抓了一把积雪,使劲在脸上搓了搓。刚才他强迫自己和衣迷糊了一会,熬夜的疲劳顿时消失无踪,不过还有点迷迷糊糊。这积雪擦脸是最好的办法。

昏暗的视线中,窄窄的灌木林后面冒起缕缕炊烟,那是后勤的同志再为同志们准备今天地早饭,一顿很长时间以来难得的丰盛早餐。

作战部署已经重复了很多次,特尔特尼不再需要对部下重复——这会已经有闲不住的车组在鼓捣自己的座驾。

特尔特尼赶走了自己那辆坦克的原车长,这会自己的机械师兼驾驶员基列夫尼克中士、炮长伊拉索夫斯基大士和装填手科基科夫下士已经在自己的坦克上。基列夫尼克中士正要用他特制的“废油烘烤罐”烤烤发动机舱——零下二十多度停放一夜,想快速地发动发动机就得自己想点法子。

很多车组也在做相同的事情,车底下都是忽明忽暗的火光。倒也不用担心哪个冒失鬼会酿成什么火灾事故——苏联坦克兵们当兵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冬天怎么启动坦克。

不能烤过头了,看着差不多,油路应该已经畅通,发动机试车的声音此起彼伏。运转上几分钟再关掉,个把小时内再启动没有什么问题。

炊事班地同志用板车拉着巨大的保温桶到坦克边上。今天早餐是热腾腾的薏米牛肉粥、面包和黄油,还有足够的咖啡。

坦克手和将要搭载他们地坦克随车机动的步兵们一同吃饭,只用了20分钟就解决问题!所有坦克里都还有些吃的,不过都冻的硬邦邦。还是这热气腾腾的早饭养人。

时间已经是五点,混成坦克团所有的坦克和车辆发动,按照几段横列向西移动了五公里:这是一片稀疏灌木林,前面不到一公里就是己方的步兵防线。——特尔特尼一看时间,5点30分,还有半个小时。

驾驶员基列夫尼克中士已经关闭了发动机,经过这一会的折腾,原本冷冰冰地坦克内部已经有了点热气。比刚进来那会要舒服的多了,那会就像是个冰窟窿。

等待,等待今晨六点总攻的信号——特尔特尼一直开着自己的电台,不过这会耳机里静悄悄,所有相同频率的电台都没有打开通话键,只有少量的杂音。

什么是总攻信号?所有人都不用操心自己会错过总攻发起的那一刻——万炮齐鸣就是总攻的信号!

离天亮还有一会,寒冷中德国人虽然可能听到这边坦克部队移动地声响,但这样地动静每天都有:红军这边的一线部队有时也会听到德国坦克地动静。这冷枪冷炮更是天天不会少。没什么特别的。

都僵持了这么多天。要是哪天晚上安安静静太平无事,那样双方一线的部队都会睡不着!太安静那就不叫战场了。这会两边的关系又不是友好军事访问团——闲着没事给你来发炮弹提提醒,免得各自的警惕性下降。

两边都躲在工事里,暴露的装备和部队在视野之外,这冷不丁的零星炮击并没有什么确切目的性,纯粹就是骚扰对方睡眠的小伎俩。时间一长,两边都已经习惯了这冷枪冷炮,你打你打、我睡我的,烦了就让己方炮兵也给你几发,让你也烦一烦。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特尔特尼半身钻出指挥塔,拿着望远镜左右看了看:自己的斯大林型集群是第一梯队,后面停着的是t34们,最后面是bt和卡车。

每辆斯大林型和t34上都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十七章 合围1——炮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