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斯拉夫告别曲
1941年11月17日,上午8时,新西伯利亚。
皑皑白雪,三辆嘎斯轿车和一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出现在火车站,直接驶进站台。风雪中一队队的士兵从汽车旁边经过,那是即将乘坐火车驶往西部参战的士兵。
“很年轻,都是好小伙子。”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科夫看着窗外的部队,和边上的克留乔金少校说。
“是的,都是好小伙子,应该是新西伯利亚征召的新兵部队。”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科夫,新任“鲍罗金诺”工程副总工程师,“原子城”实际的技术第一权威(白图柯是理论第一权威。);克留乔金少校,,“原子城”警备部队核心分队副队长,内务部少校。
“我们该下车了,院士同志。”
“少校,我还不是院士,请别这样称呼我,还是叫我教授比较妥当。”
“好的,教授同志。”少校没有反驳。
这几年来两人几乎每周都会碰到几次,但近仅限于工作方面,个人的交情只能算“认识”而已,叫得出名字和头衔。在原子城,科研人员和警备部队之间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认识”也是因为两人都处于最核心部分,在工作中免不了有所衔接才认识:很多工程师和教授,根本不知道那些每天都要检查自己证件、面熟的不得了的士兵和军官到底叫什么。而另一头也只是知道他们的名字的职务,其他一概不知。
保密,一切都是为了保密!
库尔恰科夫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离开原子城,过的日子和原子城里的其他人一样,某种程度上地与世隔绝,虽然原子城本身就像一座城市,一座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的城市。
战争爆发已经快半年。这点他知道:为了鼓励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原子城每周都会刊发一份内部报纸,其中就有关于战争进程的新闻。
库尔恰科夫原来是二所所长,属于核心高层,知道的比一般科研人员要多一些:几乎都是利好消息,但他能感觉出前线应该打的非常艰苦。这样想穟娜撕芏啵不过大家只是不说而已,把焦急的心态转变成了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地热情?
这次离开原子城前往莫斯科是接到统帅部的直接命令。原本的人选是总工程师白图柯同志,但他入冬后病倒了,超负荷的忘我工作让老同志的身体不堪重负,最后决定由副总工程师前往莫斯科汇报秘密武器的研究进度。
今年上半年苏联科学院已经吸收库尔切科夫为科学院院士,但他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接受证书和那枚金质徽章。这次难得的出门,让他有机会“真正的”获得苏联科学家最看重地一项头衔——苏联科学院院士。
最高统帅想知道秘密武器的研究进度,就要由权威人员直接向其汇报。斯大林不需要听那种官方式的报告,这就不允许借第三者的口。
警卫员打开了车门,库尔恰科夫拎着自己的公文包下车,正了正自己地黑色呢帽。公文包里放着他这次需要汇报的“官方式材料”,没有一点技术上的价值——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地脑子里。但就是这样。这个公文包还是属于一级机密,在身边卫兵的重重保护之下!
相对于文件,教授本人更是重中之重:他不允许同卫队成员之外的人有任何接触,包括语言和身体上的接触——他是被隔绝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这位“国宝级”的科学家。也是为了防止机密外泄。
克留乔金少校和他的二十名部下就是负责教授此行的绝对安全,将全程护送,少校自己更是要24小时贴身保护教授——不仅仅是保护,也有监视地责任在,对于这点,库尔恰科夫心知肚明。
为了保密,这一切都值得。
西伯利亚初冬气候多变,为了绝对安全。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列车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现在铁路运输无比繁忙,为此警备部队让车站在一列运送部队的军列后边加挂了一节卧铺车厢,保证教授安全抵达莫斯科。
边上都是部队,士兵们主动给这一队全副武装、高度戒备的军官和士兵让道——谁都看得出来,这一行内务部的人非常重要,挎枪的方式都不一样,那是随时可以射击的姿势。
不远处就是列车,边上地站台也停着即将发车地军列。除了一节卧铺车厢。其它所有的都是闷罐车。
月台上传来熟悉地音乐。士兵们不自觉的放慢了脚步,但库尔恰科夫一行人并没有停下。而是快速进入车厢。
连车窗的窗帘都是放下的,但声音还是能够穿透车厢板传到里面。这会,警备人员和教授同志才有时间去听那激动人心的乐曲。
站台上,一队队士兵走过,新西伯利亚红星歌舞团合唱队的同志们正在用自己的音乐和歌声为同志们送行。当女声的《喀秋莎》结束,站台上的歌声停顿了一会,仿佛是在突然之间,雄壮的合唱声再度响起!
士兵们停下脚步向合唱团敬礼,连卧铺车厢两头走廊上的卫兵都不自觉的敬了个军礼——响起的不是国歌,而是振奋人心的《斯拉夫进行曲》!
沙俄时期的士兵进行曲在多年以前就已重新谱曲,但这次在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军乐队演奏的旋律没变,但它已经有了适合卫国战争的词。
那样的激动人心,那样的雄壮和一往无前!
月台上不断奏起进行曲,乐曲阵阵响彻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