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后,美国人有了塑料壳地m18反步兵定向地雷。
世界军事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林俊记忆中地定向雷就是这么来的。
看到林俊对正在装配地定向地雷非常感兴趣,半天没插上话的厂长同志说:“元帅,这是我们设计的41型定向反步兵地雷。已经投入小规模量产,并在今年初的前线防御作战中得到实际应用,部队反应非常好。”
“谁的设计?”
“是集思广议的设计,因为波罗的海沿岸的部队需要一种能够克制法西斯步兵尾随坦克集群进攻地武器,我们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想办法研制出这种暴露在空气中的定向雷,并提供给了支援西北方面军的部队一批。”
“定向爆破的技术你们是怎么掌握的?”一看厂长有点反应不过来,“我的意思是你们怎么会掌握在有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的原理?”
这下厂长和边上地技术员们真是对副统帅刮目相看:这个原理不是什么人都能理解的,而且这个原理是全新的!
“元帅。/这原本是由于一次事故,没想到我们的技术人员在事故中获得了这个技术。”
林俊看到厂长那担惊受怕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去追究地意思,这不是自己这个副统帅该去关心的:“钢板如果能在爆炸中成为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会非常惊人!这点你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试验,当然前提是保证目前产品的最大化量产。”
“是,元帅。我们也有这种构思,但技术非常难掌握。而且目前也不是最急需。如果技术成熟,会诞生一种非常有效地新式反装甲地雷武器,但现在我们只掌握了反步兵定向雷技术。”
“从实际出发,要一步一个脚印——战争需要什么,你们就提供什么。在目前来说这最重要!”
眼前的41型定向地雷从外观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为了方便布设,其雷壳下方装有两对钢丝做的剪刀形简易支架。
乍看就像块板砖,没什么特别。也没什么“外观威慑性”——它真正的奥妙隐藏在雷壳内!
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而背面则是680克的炸药。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60-120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50-100米范围内地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0米以外!
在其有效杀伤范围内,无论敌人是站立还是卧倒,都很难逃脱这700枚钢珠所形成的“钢雨”。
至于钢珠来源,用的是莫斯科州轴承厂淘汰下来的残次品——那边不能用。装在地雷上正好:对于射进人体的钢珠质量好不好没太多讲究。
战争时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原来工厂在塑料供应上有点小麻烦,但波罗的海沿岸部队的使用报告一上来后,这一问题立刻得到解决:装备部优先保障莫斯科地雷工厂的塑料供应。
除了塑料,电线也管够:41型定向地雷一般用电雷管引爆,因为其一般作为阵地防御使用,有一条长90米地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它地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
“它唯一的安全问题是地雷后方16米距离、120度角范围内为危险区域。因为地雷爆炸时雷壳碎片会向后飞散,操作手和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该区域。”
“必要时。它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防潮性能非常优秀。我们做过试验,即便在盐水中浸泡1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如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把电雷管换成普通雷管用导爆索连接就可以了,这些都是一线部队工兵地普通装备。”
41型定向地雷和美国人在60年代投入到越南征战中的m18a1定向雷类似,而林俊自己也见过它的“中国版”: 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m18a1差不多。
在实战中只要能合理应用,那对敌人步兵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立陶宛西部,维尔纽斯北部门户内门奇内西北5公里。近卫内务部第一机械化师阵地。步兵第9团3营一连阵地。
这一代是丘陵地区,红军在立陶宛的最前线,阵地上能够俯视远处地内门奇内城。严寒季节红军并没有那些眼前那座城市的打算,德军在那里部署有重兵,而且从这里到城市外围5公里的开阔距离上,德国人依托那些村庄部署了三道防线。
一个122毫米榴弹炮兵营就在一连阵地背后不到两公里的位置,用炮火控制德军的调动,任何出现在前线观察哨视野内的德军都会遭到有效地炮击!
一师花了差不多200人的代价才夺取这个前沿阵地。一个月内遭到德军无数次的反突击,反复拉锯地结果是山头都似乎被消掉了几十公分!
很小的一块地域,战士们称之为“小地”,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浸染着红军士兵的鲜血,已经由近1000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消逝在这片阵地上!
后边那个炮兵营也是三天两头换阵地,就是这样全营都还只剩下一半人——德国人的炮兵也不是吃素的!
双方空军的作战飞机在这严寒地季节里也没闲着,围绕着地面上的阵地争夺展开厮杀,苏德两边控制区四周骑马能找到超过40架双方飞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