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659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27)
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这个数据应该是唐宋时期的武庙祭祀人员的混合版本,因为十哲与七十二自子本身不是并列的。)

……

而除了武庙之外,宋朝最为重视兵家传承的代表,则是在恢复武庙祭祀之后,宋仁宗正式以宋朝的国家名义,开办了武学。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始于北宋。

庆历三年(1043)五月,宋朝廷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并以阮逸为武学教授的情况看,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宋朝廷在此期间,是在极力从事于建立并完善一种武官选拔制度。

然而,事与愿违,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对此,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疏皇帝道:“国家兴置武学,但却苦于无人愿意入学,长此下去,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学的名义,如果学生中有喜好兵法者,可由本监官员做保,让其秘密地去读兵书。”于是,中国(或许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只存在了90余天,就被迫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从这一方面而言,宋仁宗时期的武学虽然算是昙花一现,但是毫无疑问,宋朝重视兵家传承,甚至是不亚于汉唐时期。

当然,这个有可能跟宋朝在军事上的积弱有很直接的关系。

但是这并不是武学的最后命运。

宋神宗于熙宁五年(1072)六月,继宋仁宗之后重新开设“武学”(军事学校)。为了适应教学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四月,宋神宗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校定后的七部兵书共25卷,于元丰年间(1078~1085)刊行,统称《武经七书》,以之考选武举和教学。中国的历代官员必须阅读《武经七书》的部分或全部,方可获得升迁。多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的各样注释及分析生成了多个选集。

而武学的传承,很有可能是延续到南宋中后期。因为《武经七书》的宋朝刊本,直到在宋朝被蒙古人攻入临安之前,都可见刊本。

……………………………………………………分割线……………………………………

《武经七书》基本上是东汉之前就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兵家著作。

但是,唯独有一本是例外的。这一本书就是《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有可能是当时的史官,或者是记录《起居注》的人员所记录下来的内容,而非李靖所著作。

但是这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其作为兵家著作,地位也相当崇高。

……

《李卫公问对》的部分内容如下:

《征伐高丽》: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伍,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也!”

《正奇之争》: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邪?”

靖曰:“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也,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合,卿实知言。”

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

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徉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

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

靖曰:“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太宗俛首。

太宗曰:“奇正素分之欤,临时制之欤?”

靖曰:“按曹公《新书》曰:‘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此言大略耳。唯孙武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还之无端,孰能穷之


状态提示:第659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27)--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