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师并不是没有想过制作三眼铳这款算得上是相对而言较为容易制作的火器。
因为三眼铳相对于枪管较长的鸟铳之类的火器,可以说是粗制滥造的一种火器。
但是以秦帝国眼下的冷兵器使用程度而言,手弩的大量列装,让三眼铳在秦军当中并没有列装的必要,而且在一些方面而言,张嘉师不认为缺乏有效训练的军队,能够保证在使用这种比较古老的火器方面,会注意安全。
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想要训练出一定比例的火器部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
而在某个意义上,三眼铳作为一种改良自火铳的武器,张嘉师都不得不承认,在没有成熟的制作火铳,以及让火铳的使用成型之前,更先进的火器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
………………………………………………分割线…………………………………………
火铳可以说是作为火枪类型武器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历史。
或者是说,火铳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种火门枪。
火门枪,它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发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火门枪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入,然后再插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然而两个人使用一杆火门枪,显得很不方便,特别是骑兵,根本无法两人操作,
德国的黑衣骑士是最早装备和使用小型火门枪的军队,骑士们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门枪。尽管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威力。一次,黑衣骑士与法国军队交战,黑衣骑士用绳子把枪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枪,右手点火,打完一次重新从膛口装人火药和弹丸。尽管德国火门枪命中率较低,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长矛和刀剑的法国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能喷火飞弹的新式武器,吓得争相逃脱。
然而火门枪实在太不方便了,当时,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枪,得有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
而在中国,火铳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换句话说,明朝前期依旧是火门枪列装数量最多的时候。
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的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元朝时,管形火器得到发展。火枪,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属制作,起初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后来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这时金属管形火器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从而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是中国劳动人民对兵器发展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火铳的发展,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军队的组建,使交战双方开始发生了变化。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青铜铸造管身,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为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使用发射。因此,在发明以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
在元代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嘉靖以后,明军装备的轻型手铳和重型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火铳的前身是突火枪,突火枪出现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以粗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的混合物,其实就是反射弹药,突火枪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散弹枪)。突火枪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发射时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碎石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因当时生产技术上的限制所用火药的推力相当有限,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它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较难控制,再因为其枪管为天然竹管,在射击了几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燃烧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导致炸膛,所以突火枪的真正实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虽然长期以来对火铳创制的年代无据可依,但是在后世,由于搜集到的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火铳日渐增多,从而为分析其创制的时期和有关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资料分析表明,火铳应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元代创制和使用的火铳,使中国管形射击火器出现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