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一三一章

匈奴在某个意义上,算得上是第一个真正对汉民族有着根本威胁性的游牧民族。

而比较讽刺的是,匈奴人在后世的很多资料当中,都有着作为“夏朝”遗民的称呼。换句话说,汉民族跟匈奴人的多次大战,其指挥官在很多方面而言,跟民族英雄真的不搭边了。

因为这本身就是华夏民族与匈奴人之间的一次次内部碰撞。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东胡这个有渔猎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游牧文化的民族,正好算得上是一个对于华夏民族而言,真正的外族。

而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当中,很多时候就是对外扩张的历史进程。

而比较明确的对外扩张之旅,亦或者是有着真正的文字记录,而非仅仅凭借传说的对外扩张,则是从商朝开始。

而就在这个时候,华夏民族就正式需要面对四个外敌的存在。

其中这四个外敌,分别就是东夷,南蛮,西戎以及北狄。

而这种观念主要出自《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

东夷,是中国****时期,中原人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最先在夏商朝期称为“夷”,不带有外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东夷又称夷方,不同时期指不同群体,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朝时的特指山东胶东和胶西外族,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民族的泛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不是特定的一个民族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到了周朝,肃慎也被归入东夷的范围。再往后,日本和朝鲜也被归入东夷。东夷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对生活在东方的不同民族的统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种族、传统和起源。

早期东夷中有许多部族属于华夏族群。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大或者人字,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而先秦时期的东夷,据后世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商与东夷发生过多起战争,殷商多次征讨东夷使得元气大伤,最终被周趁机攻灭,周也与东夷频繁战争。

夏朝有没有与东夷交战的记录,在后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有一种说法是,夏朝的领土与东夷并不接壤。

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

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人方和尸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

后世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据后世《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


状态提示:第一三一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