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一百零七回 亦步亦趋

西塞山一役,公孙渊的三万人马在城塞之下损失很大,再加上一些非战斗性的减员,最后是剩下了两万多点。也就是说,这三万辽东精锐,一战之下的损失就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而随着慕容紫英的及时封堵,以及甘宁的后续主力的抵达,陆仁的夷州军团实际上达成了对公孙渊这三万人的三方合围,接下来就是两万多人的大规模、成建制的投降。别奇怪,这种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时有发生,远了不说,就拿原有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来说,袁绍起兵时有十多万的人马,可是最后投降的就有七、八万之多。军队一但没有了战意,人马再多又能如何?

至于公孙渊本人,在陆仁暗中的授意之下,到是让他带了点亲信随从从北路逃回辽东去,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陆仁需要辽东的这个实权人物逃回辽东去主持大局。

除去之前的那些分析之外,陆仁主要是考虑到公孙渊要是死在了这个时候,相对懦弱的公孙恭很可能会顺势向陆仁求和议降。反正公孙渊死了的话,公孙恭可以把公孙渊“黑”掉的那些东西还给陆仁,然后再向陆仁陪个笑脸再赔点钱粮什么的,再把过错都推到公孙渊的身上……

哦对,祸本来就是公孙渊惹出来的。但如果真要是发展成了这种情况,在政治层面上陆仁就不大好再继续与辽东保持一个作战的态势。而没有这个陷入胶着状态中的作战态势,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老曹方面会不会出兵去打汉中的安排。要知道西塞山一战结束的时候才只是建安二十年的二月初,老曹集结的兵马出发还没多久,随时都可以调回来再虎视辽西,这对陆仁谋求柳城的计划可不是什么好事。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陆仁有把握可以拿下柳城,但在拿下的同时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稳住跟脚,而在这个稳住脚跟的时间段里面,老曹的主力最好是去了汉中,不然的话陆仁拿下柳城之举,不过就是在给老曹作嫁衣而已。

好吧,这些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就不再多扯了。只说在西塞山一役之后,邓艾统领的陆军折损了两千多人,再除去一直留在甘宁那里的两千火枪兵,邓艾现在的手头上只有六千余人的兵力,目前都留在了西塞山构驻防御体系。

别小看这个地方,往东它可以切断辽东半岛与辽西地区的联系,这个不用多说,而往西的话,一但陆仁在辽西地区的情况有失,西塞山也可以阻挡住来自辽西方面的兵马进入辽东半岛,这有助于陆仁对辽东到时候的控制。

甘宁的部队在完成了西塞山一役之后重新登船,回到了之前的地点候命。甘宁的部队主要是一万五千的海军和从邓艾那里调来的两千火枪兵,在紧急增援西塞山的时候,甘宁只留下了五千海军在辽东半岛的沿海一带虚张声势,另外的一万两千人还留了包括两千火枪兵在内的五千人帮助吕玲绮稳住菊花港的局面,然后七千海军以步兵的方式去对公孙渊进行合围。在战斗结束,慕容紫英的七千骑兵回到菊花港之后,甘宁的这些主力部队当然是要赶紧的回到船上,因为接下来陆仁随时都可能要发动对辽东半岛的作战行动了。

而慕容紫英的七千骑兵回到菊花港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了二月,春雪已经开始渐渐的消融,之前步度根留下的近四万鲜卑部族也已经在准备回归草原的事情。这些人是不能强留在菊花港的,就算是想让他们依附过来,也得让他们先回一趟草原,让他们把部族成员都接过来才行。慕容紫英率领的骑兵及时赶回来,也是在确保在这些事情上别闹出什么治安方面的问题。

再然后就是陆仁方面得到了两万多的辽东降俘,这两万多的降俘陆仁没有放归辽东,而是命令舰队全力作动,把这两万多的辽东降俘都给送到夷州来了。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很让人不理解的事。一般来说,对于这种数量的降俘主要是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收编,二是放还,三就是……屠杀。

陆仁对这两万降俘的态度有点收编的意思,但又不是真正的收编,而是花费大量的舰船运载力转送到夷州当苦力,而让人不理解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其实把大量的降俘充当奴隶的事也算是常见,但是花费大量的舰船运载力与相关的给养,而且是千里的海程转运,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就有些不值当,毕竟走几百里的陆路和走几千里的海路是两回事,中间的成本付出也差了个十万八千里。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陆仁花那么大的气力和成本把这两万人送到夷州去,还不如把他们放回辽东算了。实在不行,直接把这两万人杀掉也没什么嘛!而且按照当时某些人的思想,这两万降俘原本是辽东的精锐士卒,同时也是辽东最精壮的男丁劳力,直接杀掉的话可以狠狠的消减一下辽东方面的整体战斗力。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青壮,老曹在官渡杀河北的八万降俘,打得不就是这种算盘吗?在那个时代,大量青壮劳力的死亡,对一个势力的损失可是灰常之大的。

而当有人悄悄的把这些话说给陆仁听的时候,陆仁只是回以了一个淡淡的微笑:“没有必要的话,我杀那么多人干什么?再说了,两万降俘真的很多吗?别忘了我们夷州在吸纳流民最多的时候,比这更多的人丁都收容过,现在只当是又收容了两万流民就是了。”

向陆仁说出那些话的人只好再次的提醒陆仁,这是两万辽东降俘,不是两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一百零七回 亦步亦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