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第四百七十四回 一场海战(五)

无论这场遭遇战接下来是演变成仓促的决战,还是说陆仁的舰队进行交替掩护的撤退,在董袭看来孙权都将会是吃亏的一方。因为现在的这场战斗说是遭遇战只是对吴军而言,陆仁方面却明显的有着充份的准备,而且表现出来的海战能力又这么强……陆仁部队是守势,目的又不是攻城掠地什么的,而是要打残吴军部队,使吴军的兵力受到重大的损失,那对夷州方面而言,这一战的目的就完全达到了。因为只要在海上的迎击战中重挫了孙权的兵力,那么接下来孙权又拿什么去攻占泉州?

所以所以,董袭作出的选择也是不再与甘宁舰队硬拼,而是尽可能的用拖延的方式。一则是一拖到孙权的增援抵达,二则也是在尽可能的保存自己这里的兵力。陆仁方面能够投入战斗的实际兵力并不多,而孙权的主力赶来的话在兵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孙权方面不造成一个添油战术或仓促应战的情况,而是在主力部队抵达之后从容的布阵进击,那么与陆仁在这片海域之上打一场决战,孙权还是能占着不少便宜的。

因为打得拖拖拉拉,双方的战局暂时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董袭通过迂回行进的方式终于把舰队阵型重新勉强的排布好,然后借此牵制住甘宁舰队,令甘宁也不好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甘宁在指挥台上看见这般情形,不由得由衷长叹道:“对面的领军之人到不失为一员良将。”

黄忠有些不耐烦了:“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吧?敌军如此行动,明显的是在等待后方的援军抵达。咱们现在卡在这个位置,真要是被孙权小儿的后续舰队赶了过来,那咱们可就被前后夹击了。”

甘宁闻言后看了看摆在一旁的座钟……别惊呀,是座钟,就是那种很古老而且很笨重的发条式座钟。夷州到现在为止已经十几年了,甄氏一族抵达夷州也已经有个五、六年。在拥有制造图样的前题下,要甄氏的工匠们去做那些太过精细的怀表零件是还做不出来,但一米多高、笨重而结实的座钟却还是弄得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产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夷州主要的行政点与各个主要官员的家中都摆上一个到也绰绰有余。而在基隆与莽甲的市中心,不还各有一个巨大的“大本钟”吗?而像甘宁等人的指挥旗舰这种重要的舰船,更是应该摆上一个以便于指挥员掌握时间。

“哦!?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已经打了将近一个小时!老黄,下令进击!主公亲率的舰队随时可至!”

黄忠闻言之后很是兴奋的舔了舔嘴唇:“好!我等的就是这一刻!”

随着甘宁的一声令下,六十只精良的夷州舰船终于升起了风帆,再配合着强大的蒸汽螺旋桨动力,整个舰队开始高速向董袭的舰队杀了过去。而在从董袭的舰队面前驶过时,甘宁舰队的全舰侧舷一直没闲着,也不知投出了多少石弹,射出了多少弩箭,近乎于疯狂的攻击弹幕险些将董袭的舰队打得船仰人翻。

董袭固然是急忙下令还击,但甘宁舰队的船只跑得是何等的快?董袭的舰船那是追不上又打不着,只能气得干瞪眼。不过如此一来,甘宁舰队到是把之前的通路给让了出来,董袭见状急命各船调整航向,准备按原路返回,争取早一刻与孙权的主力部队碰上头。

旗令手才刚刚把旗令打到一半,就惊惶失措的向董袭喊道:“将军!正南方向有大量舰船正在驶来!船速极快,片刻即到!”

董袭急向正南方望去时,只见那边约有百余只的舰船正在快速逼近,而其中类似于甘宁舰队中巨型战舰的战舰大概有五十只左右,其余的则是其他各种大中小类型的舰船。董袭也是当时水战方面的行家里手,马上就看出这只庞大的舰队其战斗队列主次分明,以两至三只巨型战舰为一个战斗小队的核心,其余的五至六只混编的船只为护舰与僚舰,战斗梯次完整而全面。再说得简单点,这种舰队编制才是真正的战斗编队。

看清楚这些情况时,董袭的脸都变得煞白无比。之前孙尚香在董袭这里停留的时候有提起过陆仁那里的一些情报,所以董袭知道夷州大概的兵力状况,而此刻见到这么庞大的战斗舰队,董袭的心里面只有一句话:“疯了!陆仁这是疯了!出动如此众多的舰船,他真的是在举倾国之师来报泉州之仇!!”

没错,现在的夷州、泉州等地只留下了各两、三千的陆军进行守备,而当时在泉州的三千算是机动部队的陆军,现在都临时编入了海军的各船之中,以补充各船人员方面的吃紧状况。这其实算得出来的,陆仁的八千水师,分摊到一百八十只船上,平均每艘船才四十几个人。只用二十人或三十人就足够的中小型船只当然无所谓,但那些大型舰船真要进行大规模的战斗,没个上百人的编制哪里够用?更何况陆仁手头上的大船数量可不在少数。

总之,陆仁这次是带了上万的部队出来,基本上可以说是陆仁目前能够调动的全部家当了。而选定了现在的这片海域,为的就是来这里找孙权算算总帐。

而此刻在陆仁的旗舰了望台上,雪莉正借着望远镜在眺望战场:“师兄,被甘宁缠在这里的舰队有各类舰船一百余只,应该只是孙权的先头部队。将旗上的字号是‘董’……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孙权麾下的董袭。”

陆仁听到董袭的名子,却也不免有些发笑。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四回 一场海战(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