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最后的特种兵>391.第391章 390:短兵相接

390:短兵相接

朝树林奔来的sas突击队很快做出调整,战车机动改为徒步行进。随着车门哐当哐当的巨响,十几个兵从装甲车里钻出来。

我的个乖乖,居然有33个兵。狐狸的估算并不准确。这种外表看起来不起眼的虎式装甲运兵车每辆搭载了9人,加上两辆伞兵上的6人,实际人数33人。那么总人数是55人。

55人的突击队够庞大,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组合的?

sas突击队的特种兵全部按照美军士兵的样子携带武器,多功能战术头盔,身上的作战服和防弹背心,以及手中拿着的m4突击步枪,清一色的美制装备。

t国跟大多数东南亚小国一样,按照西方军队的模式建设部队,特别是他们的特种兵,手中拿着的单兵武器不弱于任何一个国家。

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没经过系统化的训练,战斗力不强。这一点很致命,因为特种部队是个系统的建设的工程,从前期的选拔,加培训,再到最后的整合与作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所期望的作战能力。t国等特种兵为了与国际接轨,赶上时代潮流,往往只注重硬件的建设,忽视了软件。这就是他们的特种兵不强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特种兵集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先进的科技与信息支援与一体。比如我们的7308,头顶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需要的时候可以招来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可以快速机动到任何一个角落展开战斗行为。我的队员有集成的信息系统,如c4isr系统。可以把战场上的图像传递到后方的指挥部,一个士兵就是一个指挥部,队员与队员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作战,也可以指挥其它的部队配合作战。极大的发挥了特种兵的潜能。按照国际上的说法,这样的特种兵,一个人能顶一支部队,那么我们12个人,有时候能达到一个集团军的作战效果。

sas突击队是无法达到我们这样的信息化程度。别看他们装备精良,没有信息化的装备,等于就是普通的步兵。

不过,这群类似于步兵的特种兵还是让我们颇为惊讶。他们33个兵一下车,立即分成三个队形,成北、中、南三个方向进入树林。

他们的动作很快,踩着细碎的脚步。士兵们进入树林便举起枪,对周围的树林与灌木进行仔细的搜索。

他们的枪上装上夜视镜,红外线瞄准基线。暗红色的光线在幽暗的树林里一闪一闪。专业水准没得说,只是这么大的动作,对手还会主动现身吗?

这支sas突击队进入树林后,南北两队笔直插入树林800米,然后折回,跟前面中路的一组突击队相互对应,幻想迂回包抄,包我们一个饺子。

他们判断的很准确,我们的确处于他们的包围圈。并且我们三辆突击车未做任何伪装,醒目的摆在树林中间。

突击车上有监控摄像头,可以无死角的侦查四周。尽管车上没有人,但摄像头仍然在工作。当中间一组的sas突击队靠近突击车时,我已经在手持机上看见了他们。

中路的11个sas队员突然看见了三辆崭新的突击车,不敢大意,他们小心翼翼的靠近,把周围搜索一遍,当发现没有我们的人后,他们才松出一口气。这时候两个队员爬上突击车,一边摸车内的装备,一边喊:“从来没看见这么好的车!”

“是吗?”一个貌似组长的兵登上车,好奇的东摸西摸,对我们的突击车赞不绝口。

就在11个sas队员放下警惕之际。一片冲天的火光在他们中间冒起。

砰砰砰!

随着三声巨响,树林里冒出几团刺眼的强光,晃得11个兵睁不开眼,他们赶紧拉上头盔上的防护眼镜,可晚了,他们的眼镜暂时性致盲,已经无法观察周围的情况。

紧接着,树林里传来“嗤嗤嗤”的响声,好像是什么东西点燃一样,一股难闻的呛人的气味充斥而来。11个sas队员在突击车周围呛得鼻涕直流。

“是催泪瓦斯!”

“还有震爆弹和闪光弹!”

“我们中计了!”

几个兵相互搀扶着,小声的议论。

“哈哈哈!”天空传来一阵洪亮的笑声。有个人用英语告诉他们:“不错,你们中计了!”

“警戒警戒!”

“抓住他!”

国也是牛逼哄哄的特种部队,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侮辱?他们很快反应过来,调整了部署,想抓住那个发声的家伙。

只是可惜,催泪弹震爆弹闪光弹让他们无法自由活动。他们的队形还没展开,脚步未稳,眼睛还没适应树林的光线,鼻涕与口水泪水还没擦干。一个人就轻飘飘从天空飞下来。

嘭嘭嘭!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响动。5个兵被这个从天而降的人打倒在地。打倒别人还不忘嘱咐一声。“你现在成为死人,请遵守演习规矩!”

另外3个兵想端起枪瞄准,模模糊糊的,目标找不着,正忙乎着,只觉得手腕一阵疼痛,枪就被人抢走。

“你们现在成为俘虏了,请遵守演习规矩!”

这个人嘻嘻哈哈的,幽默地说道。

“他娘的,晦气!”

几个兵蹲在地上,颇不服气。但又能怎样?人家说的是实话,这是演习,必须遵守规矩。如果这是实战,早报销了。

剩下最后三个兵了,其中一个是他们的组长。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枪就搂火。

哒哒哒!

三个兵对着那个模糊的人影就开火了,子弹像水一样泼过


状态提示:391.第391章 390:短兵相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