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公子制定的战略,令张树勋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当中。从内心的来讲,张树勋认为这个战略是当前最切可行的方针,但他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蒋总统会不会采纳。

老蒋舍不得地,也不想担负丢失东北的重责。他不可能像毛泽东那样,宁愿领着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山沟里打转转,也不愿意和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去争夺一城一地。所以面对这种“逃跑性”战略,老蒋肯定是犹豫的,不到万不得已,张树勋估计这位老总统,也绝不会轻易地放弃东北。

果不其然,老蒋看完齐公子的策略后半晌无语。这是一种犹豫不决的表现,说明他心里也是拿不定主意。但也没有想到,被老蒋搁置的这份计划,却被我方内线中途获悉。老杨接到东北局的通报后,立刻惊出了一身冷汗。

东北局为什么要急三火四找“店小二”帮忙?这说明齐公子的策略,是打在我军软肋上了。如果敌人真要根据他的建议制订出作战计划,那么鹿死谁手也就未尝得知了。

“上级指示,绝不能让齐公子影响到老蒋的决心,不然我军就被动了。即使成功夺取了东北,那么在全局上也会变得异常吃紧。你要知道,这几十万大军一旦投放平津、华东,那就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战略机动部队。我中原、华北的兄弟部队,不仅要压力倍增,很可能还会影响到全国解放。”老杨这回是真着急了,一边说话一边冒汗,望向许忠义的眼神,也充满了乞求。

“让我想想,”许忠义慢条斯理地点根香烟,又慢条斯理地吸了两口,最后咂咂嘴,细细品味了一下当前的时局,便从容说道,“看来这件事,也只能从老蒋入手了,毕竟他是国民党的最高决策人,只要他不采纳齐公子的决策,那么东北的局面就好说了。”

“你有办法影响到他么?”

“可以先试一试,齐公子能给老蒋上书,我也能,就看最后谁能成功说服老蒋了。”

“店小二”这招叫做浑水摸鱼,先把水给搅浑了,然后再从中捞取好处。他不像齐公子那样喜欢秉笔直书,字里行间中,除了阐明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之外,还处处透露着对领袖无比地敬意,以及誓死效忠党国的决心。

典型的狗腿子作风。

轻轻撂下笔,吹吹未干的墨迹,老许将一手唯美绝伦的“瘦金体”递给了老杨:“你先看看有何不妥?”

接过文稿后,老杨刚刚看了几行,内心的焦虑便一扫而空,整个人也轻松了许多。“老许啊!想不到你的字还有修心养性的功效?不管如何心浮气躁,只要看了你的手迹,就会变得心绪宁静气定神闲了。”

“老蒋不是在着急么?我的字可以让他先冷静下来。他一冷静,就能将我的文章看下去,然后再细细揣摩个中滋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能让人过目不忘认真揣摩的文章,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也就是说,许忠义通过他那超凡脱俗的书法,先让老蒋掉进了一座不易察觉的陷阱。

在这篇文章中,许忠义重点阐述了进攻长春的弊端。他指出:长春守军因遭受长期围困,早已是兵疲将惫,若想成功突围,就必须丢掉大批辎重轻装前进,否则便会影响到全军的行进速度,给共产党创造出在运动中歼敌的大好时机。

此外弃守东北之后,东北一百万共军即可星夜入关支援华北,这样一来,国军在华北、华东刚刚取得兵力优势,在顷刻间就会丧失殆尽。既无兵力优势,又何谈主动呢?因此东北当前的局势只能是固守,绝不可轻言放弃。待稳住局势后再徐徐图之,或许还能力挽乾坤于狂澜。

老许这是在跟齐公子唱对台戏,不过他唱得还是蛮有道理的。首先点明了长春突围的凶险,然后再谈弃守东北对大局的危害。将百万共军拖在东北和任其大举入关,哪个形式能对党国有利?他请总裁三思。

“如果我是蒋介石,看到你和齐公子这两份截然不同的意见,估计脑袋是肯定会晕的。”老杨叹为观止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倘若让他来取舍这两个意见,照样也是拿不定主意。

“事情都有个两面性,有利既有弊,利弊往往是不可分的。”许忠义对老杨解释道,“齐公子谈及的是利,而我呢,言及的是弊,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定夺,就看老蒋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了。我预测,这利弊之争还会在国民党内部继续存在。他们争得越激烈、越持久,形式就越对我们有利,呵呵!你别忘了,战场可是瞬息万变的,机会稍纵即逝。或许还没等他们争出个结果,我军就已经占据主动了。到那时,不是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我们应该怎么消灭他们。”

一番话,为我党我军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中,奠定了必胜的信心。东野统帅林彪,也就此坚定了攻打锦州的决心。

1948年10月3日,林彪与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紧急磋商后。于上午9时联合给军委发电表示:“我们拟仍攻锦州。”10月4日晨6时,毛泽东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之前我们与你们之间的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中共领导层能在短时间内统一意见,许忠义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后,毛泽东主席给予了他高度评价,说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不世开国之勋,实乃古今良臣第一人。

这评价可实在是太高了,把“龙


状态提示:第149章 决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