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第115章 大江东去 苏东坡的“水调”词怀念谁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诗人,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在着名的诗作中有一首堪称家喻户晓,即《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中秋祝辞;又因为“我欲乘风归去”一句而被人们称为“坡仙”。在《水调歌头》这首词里,人们又读出了思念的意思,那么究竟是在怀念谁呢?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为免于宗派争斗,自求外放,先请调杭州通判,三年后即熙宁七年,又自愿调任山东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因为那儿离弟弟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水调歌头》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就是东坡调任密州的第二年,从副标题“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兼怀子由”来看,这首词是写给弟弟子由的。全诗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e),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被公认为是写中秋月写得最好的词,上阕流露出了对人间和天上的嗟叹,也有人认为表达了对宦海沉浮的感慨;到了下阕,这些情绪很快就在诗人博大的心胸里化解了,词的最后是大彻大悟后显现出来的浓郁的亲情和博大的关怀。

《水调歌头》的副标题上记载为“兼怀子由”,那么这首词就是怀念弟弟苏辙的了。但是这首词仅仅是中秋之夜触景生情怀念弟弟而作吗?“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不是思念一个女子的镜头吗?所以除了“兼怀子由”,词中是否还“兼怀”了别的什么人?或者说这首词原本就是为另一人而写,是对另一个令他中秋节想起的人的思念和祝福呢?

苏东坡还有个堂妹,是他叔叔的女儿。在林语堂所着《苏东坡传》中,也记录了这个堂妹。自幼东坡兄弟二人便与她一起玩耍,童年过得很是快乐。尤其苏东坡对她用情很深,说她“慈孝温文”。不过因为是自己堂妹,虽然喜欢却不能相娶为妻的,所以默默地记恋了她一生。下面几件事可以说明东坡对这个堂妹的感情。

苏东坡的堂妹嫁给了浙江靖江的一个喜欢收藏书画的青年柳仲远,当时苏东坡正在杭州当通判。得知堂妹在靖江时,便以游览之名立即前去看望。有一次还在堂妹家中住了三月之久。他的这次靖江之行留下不少诗文,有两首是写给刁景纯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苏轼并不是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人,他的感情总是处在一个达观的状态。所以一般人很难理解诗里的真正含意,只有了解了他与堂妹的关系和感情后才能看出一些端倪。可以看出恋旧的意思。另一首写给杭州太守陈襄,堪称“情诗”。诗是这样写的:“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这首诗是赠送给陈襄的,题为“赋牡丹”,可看作东坡对年少时感情的温然怀念。在行文中表露出“绿叶成阴求爱已迟”的情愫,“从此年年定相见”也分明是对过去感情的肯定。由此可见,苏东坡不过是借这首赠诗来表达自己另外的感情。这首“赋牡丹”的真正含意应该是:再见到年少时的情人的时候,她已经结婚生子了,所以向朋友写下心中的遗憾和惆怅。在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他尽管面对着如此事实,也不愿跟所爱的人离得太远,而且不会理会年老情痴的现实,只求人世能相伴左右。后来苏东坡也果真在常州买房买地,最后也是在常州去世的。

很多年后,当流放在外的苏东坡,得到堂妹去世的消息,给程之才写信说自己“情怀割裂”,给堂妹儿子的信里也说“此心如割”。在为堂妹撰写的祭文中,称堂妹“慈孝温文,事姑如母,敬夫如宾”。流放归来途经靖江时,专程到堂妹的坟上祭拜。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还躺在床上,面朝墙壁,正在伤心地抽搐哭泣。

苏东坡的这种感情是很复杂的,作为诗人记忆上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可能是过于纪念童年的生活了,又或者是对纯洁初恋的缅怀。苏东坡生于书香世家,内心文明而美好,因而对堂妹的这一段纯真的感情深藏心里,默默守护。苏东坡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在诗文中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他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离开浙江时没有去看望堂妹,为此他后悔不已。因此当他到了离堂妹更远的密州后,他的思念之情也就变得更深了。中秋之夜于是写下了这首月圆祝福的诗词!


状态提示:第115章 大江东去 苏东坡的“水调”词怀念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