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创始者,为了弘扬佛法,他曾六次东渡日本,但四次都未成功,直到双目失明都没有放弃过弘扬佛法的心愿,最后终于达成心愿,东渡成功。最新章节全文阅读这位被日本人称之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的鉴真真的双目失明了吗?到底是谁弄瞎了他的眼睛呢?
鉴真和尚是我国唐代赴日传法的名僧。日本人称其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鉴真俗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在他14岁那年随父亲去大云寺参拜,见到慈悲的佛像之后,他便有了皈依佛门的打算,被他的诚心感动了的父亲,就将他托付给自己的师父智满法师。鉴真在46岁时登上戒律大师的讲座,在江淮地区讲律传戒,被仰为东南戒律宗首、“江淮化主”,在这期间,鉴真为俗人剃度,传受戒律,先后达4万余人,被人尊为受戒大师。
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受戒律。在中国访求10年,决定邀请鉴真前去日本传授佛法,曾有弟子劝说他不要去日本,鉴真说道:“为了弘扬佛法,何惜身命?”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决定东渡日本。但由于地方官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4次都未能成行。
公元748年,鉴真又开始第五次东渡。由于船只误入海流,又遇狂风巨浪,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鉴真一行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返再次东渡,但由于劳累过度,日本僧人荣睿又不幸病逝,鉴真的得力弟子祥彦也在途中死去。加上南方气候炎热,鉴真患了眼疾,医治无效最终导致失明。
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青河在回国时,特意到扬州拜谒鉴真,再次请他东渡。鉴真不顾高龄和双目失明,毅然决定随日本船第六次东渡。一个多月后鉴真终于来到了日本首都奈良。日本天皇下诏慰劳,并授予鉴真传灯大法师之位,宣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和尚”。同年四月,鉴真初于东大寺卢舍那殿前立戒坛,登坛为日本圣武上皇、光明太后、孝谦天皇等授菩萨戒。不久又为沙弥澄修等400多人受戒。已受过戒的日僧灵福等80多人也纷纷舍旧戒,重新接受鉴真的受戒,从此日本佛教开始有了戒律。鉴真又在日本传戒、建寺、讲学、行医,生活了十个春秋,直至圆寂。
鉴真作为中日民间交流的使者,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些学者经过研究史料,对鉴真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失明之事提出了质疑。
着名历史学家陈垣就认为“鉴真和尚到日本后,晚年曾失明则或有之,谓鉴真和尚未到日本前已失明,则殊不可信”。因为,有关鉴真失明一事,在《宋高僧传·鉴真传》等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仅据日本人真人元开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上的一句话作为孤证,论据不算充足。再有就是鉴真在日本校正数百万言的经论而一字不差,试问一个盲人可能做到这些吗?
而且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所提供的那些导致双目失明的原因,有荣睿病死,鉴真悲痛得数日不进滴水,还有遭受暑热瘴气、毒火攻心等原因。这些原因似乎与鉴真这样的得道高僧的精神境界不相符合。这些说法,已经把鉴真说成是一个凡夫俗子一样的人物,而非得道高僧。因为鉴真作为虔诚的有着多年修行经历的佛教徒,更是知道凡事皆空的道理,所以对人的生死必然会有一种非常超脱的看法,更不会因为某人的离去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滴水未进悲痛欲绝的程度,以致于毒火攻心、双目失明呢。再者,经历过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本应是一个乐观向上、有着坚持不懈精神的高僧,更不会被这一点小小的打击而沮丧,击垮自己的身体。
有些日本学者也对这种观点持怀疑的态度,《唐大和尚东征传》所说的“眼光暗昧”,应该说的是鉴真患有老年性白内障,而不是双目失明,这种说法倒是有可能的,是更为接近真相的。还有一个佐证是在公元757年,鉴真曾经向当时的奈良东大寺借经卷而出具过一张借条,这就是现存正仓院的《鉴真奉请经卷状》。借书条上的字迹端正整齐,并有涂改重写的地方,经过奈良国立博物馆的西山厚研究员鉴定,认为此文就是出自鉴真的手笔,所以,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鉴真在东渡时,可能视力只是有些不好,但绝对不会失明,还能够自己书写重要文件,但不能很好地阅读了。
或许鉴真是得了老年性白内障,而非完全失明,这更加符合历史的真相。无论鉴真是否彻底失明,在一些文献中,从没有过鉴真哭泣的记载,他都是以微笑面对信徒的。由于鉴真不辞辛劳地弘扬佛法,终于在763年圆寂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