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四千多首元代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我们选材的标准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反动的作品,即使有一定的艺术性,我们也坚决不选,因为它是为反动阶级服务的;而毫无艺术性的东西,不管内容如何,我们也没有选录,因为它不是文学。
从元代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我们认为,考察散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看它对当时的政治态度如何,反映的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的思想。只要不是站在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一边,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不是敌视人民,不是宣扬sè_qíng淫秽,不是无病呻吟的作品,都应该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这些作品,就可以根据它们艺术成就的高低而加以挑选。报据这种认识,我们不但选了揭露元代社会黑暗和官场险恶、对统治阶级嬉笑怒骂的作品,也选了一些具有消极退隐思想的作品,因为那是阶级压迫的曲折反映,骨子里还是不满现实。我们还选了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因为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他象比较健康的爱情篇章,感慨兴亡的怀古之作,反映都市生活和世态人情的作品等等,也酌情入选。总之,各种不同的题材,只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而艺术上又有特色的,我们都选了一些。这里面自然有不少精华和糟粕混在一起的情况,只要精华大子糟粕,我们在指出其消极的一面时,决不将婴儿和污水一起泼掉。
我们还照顾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我们认为,绚丽多采是一代文学发达的标志;本色当行固然最能体现散曲的特点,典雅工丽也未尝不是散曲的一种风格,关键在于形式是否适合于内容。从艺术借鉴的角度来说,多掌握几副笔墨总比单打一好,所以我们不拘一格,尽可能把各家各派的作品都选一些——自然也有所侧重。过去有些散迪选本只选小令,不选套数,杷许多最富于“蛤蜊”风味的作品都漏掉了;我们则小令、带过曲、套数都选,而且有些比较特殊的体裁,如“短柱体”、“顶真体”等,也录以备一格。这对于比较全面地认识元散曲的面貌,大概会有点好处吧?
我们的选注工作包括作者简介、注释、说明三部分,除注释部分较详外,其余都写得比较简单,目的是只给读者指引门路,并不想代替读者去欣赏。曲调格式和正衬之分是散曲形式中的重要问题,但因有些调子传唱既多,句格亦异,很难以某一体为定格,所以我们不采取胶柱鼓瑟的办法,以大小字来分别正衬;只就一些常用的曲调,注明句式,并就本调的特点及其运用有所说明,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关于曲调的知识。
元散曲往往无题(或题作“失题”),这给阅读带来了不便。鉴于现存作品的有些题目也是后人加上去的,我们遂根据无题曲的内容,给它们补了个题目,在后面加*号作标志。
感谢隋树森先生对元代散曲的辑录,我们的选本,主要是以他的《全元散曲》为底本,个别地方作了一些校勘工作,并全部改为新式标点,个别句逗也有所改动。在选注过程中,香港大学罗慷烈教授为我们提供他多年研究散曲的成果《元曲三百首笺》、《北小令文字谱》等著作,对我们的选注工作有较大帮助,并此志谢。
注:
1散曲之名,始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共分二卷,前卷题名“散曲”,专收小令,以与后卷的“套数”相区别。可见朱有燉是把这个词指不成套的零散曲子,和我们今天兼指小令与套数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明清两代一直很少有人沿用。“五四”运动以后,“散曲”一词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概念。
2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3徐渭:《南词叙录》。
4王世贞:《曲藻序》。
5宫调之说,繁琐细碎,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但简而言之,略等于现代音乐中的调式。
6钟嗣成《录鬼簿序》说:“高尚之士,性理之学”,是认为作曲会“得罪于圣门”的。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也说:“学今之乐府则不然,儒者每薄之。”
手机阅读:http://m.00ks.cc/53733/
发表书评:http://www.00ks.cc/53733/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41章 元曲三百首·前言(3))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上疆村民,王蔚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