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坊间异闻奇谈>第11章 莲泽村葬礼
么就哭得死去活来了?莫非这里晚上下葬?

唢呐和声鼓手站了起来,一群穿白孝袍的人端着一些纸车、纸马、纸房、纸家具等等走了起来,我心说这是怎么个情况?谁能给我个解释?

我随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走了起来,心里猜着,莫非这样就下葬了?

唢呐手和声鼓手在荷花池边停了下来,不断的吹着、敲着鼓,亲人将给死人烧的纸制品整齐的放到池边,不一会儿,一个头戴红绒球的小孩点燃了纸制品,熊熊烈火借着南风吞没了那些纸房纸马。

我问了问旁边一个看热闹的村民,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这个仪式的来源。

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所以,在人死后下葬的前一天晚上,要为死人在“那个世界”安置家产,布置童男童女提前伺候着,明天下葬后就可以直接入住“新家”了。

而选择在莲花池处烧毁纸房、纸车、童子童女,是因为这里的阴气很重,与阴间接壤,能将亲人烧的“房子童男童女”更快的送达到。

“接丧”仪式后,所有人又回到了灵棚处,这里依旧是热闹非凡,唱歌跳舞、本地土戏,闹得我有些心烦意乱的,还别说,这里葬礼的热闹程度,要远远的超过繁华的天津葬礼。

来凑热闹的人很多,山村里晚上的娱乐节目本来就少,除了看电视,估计就只剩下唠家常和房事了,死了个人,有个葬礼看,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来凑这个热闹的。

再次看到赵连才时,他的眼睛很红,估计是喝了酒,有些絮叨,唠唠叨叨的在我耳边说个没完,什么三婶活着的时候很疼他的,什么每年她家的柿子树结柿子时保准会给他留几个,什么小的时候没少去三婶家蹭饭,她老人家如果不是因为这事儿,还能多活个十年八载的,说着说着,眼睛更红了,眼泪吧唧吧唧的掉了下来。

我心说你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时候怎么没掉一滴眼泪,这会儿哭有个屁用,但这话我还没白痴到说出来,只好好言相劝,什么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之类的。

赵连才还在我耳边絮叨着,我只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目光,却放在了灵棚的供桌前。

赵连才看到我没有在听他讲话,却将目光放到供桌前,又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本地风俗来,相比于他与他死去的三婶之间的故事,我对这个葬礼更感兴趣。

随着赵连才的讲述,我明白了供桌上这些贡品的意义。供桌上点了焖灯,摆着猪头、水果、五谷、点心(硬皮、小八件儿)等供品。此外还有一个碗装满着饭菜,碗上放着一双筷子,谓之“倒头饭”。贡品两边放着香炉,香炉燃三炷香,香的两头点燃,横放在香架上,谓之“倒头香”。此外,在桌前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合家举哀焚纸,并于门外焚烧纸糊的轿子,谓之“烧倒头轿”,意在让死者灵魂乘轿西行。

在停尸期间,家人要将停尸屋内所有的带玻璃镜子的物品移置别室或用白布、白纸遮盖严,直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揭开。俗传是防此等物品照映亡人,使其灵魂被摄入,不能顺利离家。同时还要在窗户纸上捅一个洞,意思是让死者灵魂从这里赴望乡台。

有的人家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否则,会“背着炕走”,既对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当其生命垂危之际,家人就请茶房或儿女亲自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将其移到事先备好的“床板儿”上,在孝男孝女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俗称“到捯气儿”。停尸期间最忌猫,倘家中养猫,在此期间也需妥善管理,绝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还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气后先不哭,说是怕“返尸还魂”。需待一切处理停当,而且要举行“叫道”后方可举丧哀哭。“叫道”是由长子持大马勺(饭勺)用力频频敲击停灵之屋的屋门上框,边敲边喊:“爸爸(或妈妈)西天大道啊!走西天大道啊!”喊毕,将饭勺用力扔上屋顶,喊时还要脚踏门坎面朝屋外。

本地风俗,老人过世后儿孙要“守岁”,“守岁”是指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守夜到十二点,十二点之前,儿媳妇、女儿、孙女和外孙女等女眷要叩“守岁头”,老人活了多少岁,就要叩多少个“守岁头”,而儿子、孙子、外孙和女婿等男丁只需叩四个头。

守夜到十二点,所有死者的亲眷要来吃午夜饺子,午夜饺子是由韭菜和猪头肉做的,而猪头肉是供桌前的那个猪头,午夜饺子取谐音骄子,意喻天之骄子,谁吃得多,谁的福运就高,谁就能更平步青云。

听到这里我险些吐了出来,中午吃饭的时候侯斌那个吃货非要吃酱爆猪头肉,我还吃了两口,觉得味道还真心不错,此刻看到供桌前的那个叼着自己尾巴的猪头,我的胃翻腾得更厉害了。

下葬一般安排在第三天的傍晚,太阳落山之际,太阳未落山时就下葬是对死者的不敬,正常的立碑入坟,入坟前的穴位由阴阳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坟坑,内铺黄缎子,安放由香斗抱来的福寿果,四角各置一钱,撒五谷杂粮,其中黑豆较多,据说可以驱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坟头上,插3下,拨3下,这样后辈可


状态提示:第11章 莲泽村葬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