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抗战悍将>第一部第五十七章 记者招待会上

4月第五战区长官部大礼堂。

灯火辉煌,军乐声不绝于耳,来宾络绎不绝。许多人的领章上都缀着亮闪闪的金色将星。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的记者,在门内外到处捕捉着各自认为有价值的瞬间。

晚上七点,随着会场的值星官一声令下,会场顿时一片鸦雀无声。主席台的上方正中,高高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画像的两旁是个一面大幅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主席台上高坐的都是军委会和战区的巨头级人物。台下面整齐坐着的都是参加了这次台儿庄战役的中高级指挥官和立下军功的有功将士代表。如果,这个时候有日本飞机对这里投下炸弹,估计对于第五战区的中**队所造成的损失,绝对不下于一次地震。

这里正在召开的是军事委员会对于台儿庄会战的庆功表彰大会。

全面抗战开始了1o个月了。虽然,**将士在各条战线和鬼子都努力奋战,付出了绝大的伤亡和代价,许多的忠勇将士甚至是将军,都血洒沙场,英勇殉国,可是,在地图上面,**总体上面都是不断的后退,日军不断的前进。北平,天津,上海,济南,保定,甚至是国家的都南京,都相继沦陷了。这无疑使得最高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府内部的某些人组成的所谓低调俱乐部,又在小范围里不断出了抗战必败,抗战无用的论调。虽然,最高当局对此很不满,也明知道他们的用意,可是实在是手上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战绩来给自己撑腰。这次台儿庄的战事,虽然损失很大,可是总算是抵抗住了敌人的进攻,使鬼子没有达到战役的目的。这就足以称为一个胜利了,况且,中**队所击退的是日本陆军里面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号称机械化的第十师团这两支日军常备师团里面的精锐力量。这如何不使得最高当局深感欣慰?心情好,出手就大方,对于下面给他卖命打仗的人,自然是要大肆表彰奖励一番。

最高当局的表彰自然也是分情况的。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自然是必须要表彰的,怎么说,人家也是在台儿庄内拼死拼活的打了那么多天,拚到部队就快要自我崩溃的境地了。如果,这种情况都不给予表彰,那么最高当局以后就不要指望那些所谓的杂牌军以后再卖力打仗了。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也是有功劳的,毕竟,前面虽然有一些行动拖拉,有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嫌疑,可是最后还是在最高当局和战区长官的严令下,从侧后方杀出来,直接切断了敌人的后路,迫使敌人全线动摇的。这个样子,自然也是要奖励的,只是不能给得太多,免得给那些杂牌军说闲话,认为自己对嫡系部队有所偏袒,一碗水端不平。其他参战部队大多不是在主要战场,对于占据全体的贡献不是很大,只要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给得太多。至于在台儿庄内参与守城战斗的新编十四师,情况就远不相同了。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坚持守城战斗,不断动对敌人的反冲锋,部队损失很大的情况下,还主动炸断了作为后路的运河桥梁,显示决死抗战的坚定信心,最后又参与了对敌人的总攻击,收复了台儿庄的城楼,亲手升起了国旗。这样的功劳,在参战的中央军部队里,实在不算多。而且,这个师的师长,既是黄埔毕业,又是陆军大学正则班毕业,最令最高当局感到喜欢的是他居然还是浙江宁波人,和最高当局可以说是乡里乡亲的。要知道,最高当局一直对于自己的手下嫡系战将里,浙江人不多,仅有的几个对于指挥作战的本领不如其他方面好,一直很感到遗憾。就像汤恩伯,被认为是组织撤退的行家;蒋鼎文,对做生意显然比指挥作战的造诣要深得多,而且,他的那点本来就不算多的本事,也逐渐的消磨在了女人的肚皮上面了;陈诚陈辞修嘛,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本事还算不错,战术方面就实在不怎么样了,组织淞沪会战的几十万参战部队的后撤,险些组织成几十万人的放鸭子。现在,自己的嫡系部队里,居然冒出来了一个本乡本土的战将,年纪还这么年轻,不到三十岁,实在是让最高当局龙颜大悦。据后来最高当局的侍从室里有人传出来说,当时最高当局看到了战区上报的有功人员请功名单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人物,高兴得连鼓了几下掌,还说了好几句,年轻有为。要不是刘建业的资历实在不够,刚从十一师的旅长一跃升迁,当上甲种师的师长几个月的时间,不能提拔的太快,最高当局直接把他再提拔为军长也是很可能的。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最高当局大笔一挥,给他颁授了一枚被**内部戏称为免死金牌的“青天白日勋章”,还给新编十四师额外奖励了大洋2o万。与此同时,作为刘建业所在系统的大头目的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也不断在宣扬**取得的胜利的宣传材料里,重点突出了新编十四师在台儿庄内的艰苦战斗,给自己的部队造势贴金。本来土木系的部队就只有这么一支部队参加了这个全国瞩目的战役,还取得了很大的战功,怎么也是他的光彩,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打出来的仗,这个识人之明的名头,是逃不掉了。这也让他在和老对手何部长面前,多了几分可以用来压过对手的资本。

冗长的表彰会过后,就是国人例行的庆功宴会。可是,作为战役主要功臣之一的刘建业,可就没有多少口福。几乎连一口酒菜都没有吃上嘴,他就被战区政治部的人请到了会场外面临


状态提示:第一部第五十七章 记者招待会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