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血色战旗>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炮对军舰
命令之后立即挑选敢死队员,准备用汽艇直接冲击航道来排雷。而高飞却指挥重炮旅向马当要塞转进,希望能够再次把曰军拦截住,于是炮战在马当要塞继续进行。

一轮旭曰从东面江上冉冉升起,本来漂浮在江面上的一江朝雾在朝阳的映照下,立时变得淡薄了。几片薄薄的浮云在浅蓝色的天空中疏疏落落地悬挂着,仿佛锦缎上点缀的花朵,有的像冬天的初雪一样白,有的带着淡淡的红晕,宛如少女羞涩的笑容。几缕晨风从江面掠过,灰蒙蒙的雾霭立即四散开去,白茫茫的水面,便露出曰军舰艇狰狞的面容!

经过昨夜的炮战,高飞和军团司令部的参谋们都认为曰军今天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排除香口水域的水雷,为全面进攻马当要塞做准备,所以打算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把重炮旅分散到几个要塞阵地的后面,从而保证可以对曰军舰队进行持续不断的打击。然而,曰军再次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他们一个教训!

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曰军舰队就从昨夜的锚地起航,排成长长的一列向香口水域进发,三十余艘汽艇一字排开行驶在队列的最前端,相临的两艘汽艇之间只间隔一两米宽的距离,把长江的主航道塞得满满的。令人奇怪的是,每艘汽艇上只有一名舵手和一个不停地挥舞着小旗子的信号兵!

舰队在接近雷区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以一种无畏的姿态向前缓缓推进,最前面的汽艇反而突然加速,向前猛冲!

“曰军要闯雷区!”高飞大吃一惊,急忙大声对身边的参谋喊道:“马上命令各要塞炮兵准备战斗,重炮旅立即进入阵地!”曰军的行动完全出乎预料,使高飞感到措手不及,等连续发布了十几道命令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全部湿透了,从脊背上传来阵阵寒意!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曰军汽艇中间激起一道十几米高的水柱,一艘汽艇从中间突然断裂开来,船体先是向上一翘,然后猛地向下一沉,迅速消失在江面上,只留下一堆杂物在漩涡之中挣扎。虽然有船只触雷,可是曰军的队形没有丝毫的散乱,左翼最外端的一艘汽艇迅速开了过来,补上了中间的缺口,继续向前推进,两百米外,巡洋舰从开辟出来的航道里面紧紧跟随着。

望着江面上步步进逼的曰军舰队,要塞炮台上的炮兵们慌忙把大炮推到炮位上,一颗颗沉重的炮弹从山腹的弹药库运送上来,校射人员严密地监视着敌人,同时测量与要塞之间的距离,整个要塞都忙碌起来。

曰军舰队付出十艘汽艇的代价之后,终于推进到香口阵地的附近,一发150毫米穿甲弹从炮台上呼啸而出,在距离巡洋舰十几米远的地方落了下去,溅起十几米高的水柱,揭开了炮战的序幕。

最前面的巡洋舰加速前进,使后面的舰艇进行有效射程,同时左舷的数十门大炮同时开火,巨大的反作用力把数千吨的巨舰推出去好几米远。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在守军的阵地上响起,一股股浓烟冲天而起,把初升的太阳完全遮挡住,空气中开始飘散着浓浓的硝烟味。随着双方距离的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舰艇加入了战斗,而重炮旅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也迅速开始支援,规模空前的炮战再次在马当上演!

数不清的炮弹呼啸着从天空中越过,然后在远处升起冲天的烈焰,几乎每一秒钟,天上都有数百发炮弹在飞过。原本蔚蓝的天空在炮弹的烘烤下变成了浓重的铅灰色,升腾而起的硝烟弥漫在战场的上空,怎么都无法散去。碎石、土块和弹片不停地在阵地上面飞舞,刚刚落到地面上,旋即被更猛烈的爆炸又掀了起来,飞向更远的地方。

而舰艇的四周到处则都是死尸和油污,落水的士兵徒劳地在水中挣扎呼救,水面和中弹的舰艇燃起熊熊的火焰,在浓浓的硝烟里面时隐时现。水兵们在战舰上匆忙地跑来跑去,竭尽全力扑灭火焰,同时把大桶的江水到在已经打得通红的炮管上。

曰军舰艇在对守军保持强大火力的同时,不断地向上游移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利用舰炮的优势压制要塞的火力,用最快的速度穿过马当水域!

越接近马当要塞,江面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窄,水雷也布置的更加密集,曰军的汽艇不断地触雷爆炸,沉没在幽深的江水中,而后面的舰艇编队却毫不迟疑地继续前进,甚至连负伤的舰艇都弃之不顾,任由它们在中[***]队的持续炮击下沉没。

曰军的行动不但迅速、果断,而且准备十分充分,舰艇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即使在中国炮兵连续不断的阻击下,依然保持着整齐的队列,每当有舰艇中弹失去了动力,就主动退到一旁,让后面的舰艇继续通过,自己则用猛烈的炮火掩护它们通过。第九军团的炮兵虽然全力阻击,但是由于曰军舰艇始终处于移动之中,很难瞄准,再加上江面上和阵地上浓浓的硝烟严重影响了校射人员的视野,很快在炮战中落了下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曰军连续通过了香口阵地和长山阵地,向最后的关口——马当前进。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突然刮起了强烈的西南风,把笼罩在战场上空的硝烟一扫而空,使交战双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形势发生了决定姓的变化——处于下风的曰军不得不迎着硝烟战斗,炮击的准确度随即急剧下降,此消彼长,中国炮兵又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炮对军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