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yu,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网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责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sè,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ji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
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发日子。不觉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人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yinxing,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仍旷世责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
怎么换了文章,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lu给敌人的要少、要慢,yin谋与阳谋,阳谋与yin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牟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抬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摄。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多,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情,虽有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