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言情总裁>KOF的遥想>传说中关于内涵文的祥瑞“玉兔”

其实本文最初的题目是《装b文写作指南》,但是“装b”这个词太粗俗了,我更喜欢用“内涵”来代替。同时这也是本指南的第一个启示:“每一个词都有正、负两种属性,当涉及到自己的时候,尽量用正面的说法;当涉及到别人的时候,尽量用负面的说法――尽管两者差不多是一回事。”

比如:“相比起那些装b的影评,我认为深入挖掘影片本身的内涵更为重要。”或者“对不起,我是xx公司驻北京市朝阳区总经办兼大北窑及大望路周边销售专区大销售总监,和那些卑微的推销员不同。”

那么,什么是内涵文呢?它的定义其实很难概括,就好像电影中的cult一样,不同的内涵文都有不同的特点,彼此的读者群完全不重叠,甚至彼此仇视。如果勉强要将其分类的话,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你看完之后不记得整篇文章说些什么,但会觉得作者很内涵――或者说很装b――进而肃然起敬。许多年后,当你回首往事,会惊愕地发现那位作者已经沦为笑柄。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人向一份电影杂志投稿,在稿子中他评价一位明星“如同农民一般的狡黠”,编辑批评说考虑到读者的口味,不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坚持要用农民这个比喻,请写成“普罗旺斯的农民”。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而对于内涵文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会“哼哼”教导我们说,写议论文一定要开门见山。而在写作内涵文的时候,开门见山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可取,文章开头迫不及待地点明自己的论点只能显出你的急躁和浅薄,无法赢得读者的尊敬。千万不要试图在第一自然段就摆明自己的立场,高人从来不直说,而是云山雾罩,高深莫测。

这样一来,作者就可以在一开始就建立起对读者的心理优势,从而在随后的论述中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比较流行的作法是引用名人名言。这一招在八、九十年代非常管用,我甚至还收藏了好几本写满了各类名言的小册子。不过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的爆炸,以往那种甩出几句名言就震慑全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我们需要推陈出新。

“知识就是力量”、“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全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故”、“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些滥俗的名言已经丧失了新鲜度,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耳熟能详。如果作者一定坚持要用,颠覆是最好的争取眼球的手段: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这是一句被误传了很久的名言,因为他随后又说:‘这1%的灵感却比那99%的汗水更弥足珍贵’。”(其实这个澄清本身也是伪造的,不过这不妨害内涵文的说服力)

“牛顿谦逊地表示自己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殊不知他说这句话只是为了嘲弄虎克身材矮小。”

这种手法效果奇佳,但需要作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八卦的嗅觉,如同狗仔队一样追逐隐藏在名人名言后面的秘密。有时候这种联系非常的奇妙,比如奥逊;威尔斯大家都知道是不朽名作《公民凯恩》的导演,但他同时也是1938年美国火星人入侵广播大恐慌的始作俑者。即使这种八卦与接下来的文章主题没什么直接联系,它仍旧可以先声夺人,让读者悚然一惊,乖乖屈服在作者的睿智之下。因为它很内涵。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拿破仑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还是让它一直沉睡好了。’由此我想到了在我珍藏的那瓶83年的杜福尔葡萄酒,它上面的拿破仑酒标还依然清晰,如同一头睡狮般横卧在酒窖。但是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品味与收藏并没什么联系……”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拿破仑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还是让它一直沉睡好了。’可见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渗透,比如我最近看的一部叫作《变形金刚》的片子……”

你看,只消用一句很简洁的过渡,就可以把八卦与不同风格的主题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如果嫌这种难度过大的话,那么不必理睬这些老家伙,可以转而寻找一些如雷贯耳但是又很冷僻的名人。谈文学时可以引杜拉斯、格拉斯、格瓦斯、大江健三郎;谈论哲学与社会的时候可以引福柯、韦伯;谈经济的时候可以引凯恩斯、萨谬尔森、甚至格林斯潘;谈艺术的时候,可以引爱森斯坦和布努艾尔。必要时连他们的著作名字一起引用。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很流行,但是又和流行文化有些距离,在“广为人知”与“滥俗”之间有一个巧妙的平衡。流行元素在内涵文中是大忌,每一个流行的名字――郭敬明、张五常、李亚鹏、村上春树、汤姆克兰西、乔治w布什、郭德纲――都会让你内涵文的气势减少一半。这些流行元素唯一的用处是在你需要嘲讽的时候竖立一个靶子,以显示你虽然卓而不群,却并不对现实生活孤陋寡闻,甚至还能取得幽默的效果。幽默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忘掉你要表达的东西,哈哈一笑就掠文而过。

“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追捧,就


状态提示:传说中关于内涵文的祥瑞“玉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