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战雄军>第419章 浙皖战役 35

泽田茂看着躺在担架上的川保雄人,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悲凉。

又一个日军的高级指挥官阵亡,在昨天的进攻中,一个中国狙击手的子弹击中了川保雄人的咽喉。

比川保雄人死亡更揪心的部队的伤亡,昨天一天的进攻,日军损失超过5000人,许多部队是被成建制消灭,中国军队一旦发现有孤立突进的日军,立刻投入主力和炮兵加以反突击。

以前的中国军队作战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只知道死守阵地,不知道进攻和反击。往往日军数量很少,就敢对优势兵力的国军肆无忌惮地进攻。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眼前的敌人,作战毫不保守,一旦发现战机,则会毫不犹豫投入重兵反攻。

这种大规模的反击,在日军优势炮火的攻击下经常也损失惨重,但日军则要面临成建制被灭的危险,在昨天和前天的战斗中,许多日军成小队、中队甚至大队级别的损失,这种损失,对日军的打击才是致命的。

“今天的进攻,让第18联队上吧!”

在一旁的山胁正隆面无表情地吩咐道,他的部队只能打下去了,这场战争第3师团根本没有退路。

日本人感到痛苦,许鸣的心里也毫不轻松,因为日军猛烈的炮火,第37集团军各部队损失的人员也将近一万,日军的进攻才两天,有的部队就动用了预备队。

“报告许副司令,委员长来电。”

许鸣接过一看,是老蒋发来的电报,电报中大力称赞了守军这几天的表现,然后向许鸣提出建议,第4战区和第9战区已经做好了增援准备,如果三战区需要,可以抽出50万大军前来作战!

许鸣苦笑了一下,看着顾祝同带着期冀的眼神,解释道:“顾长官,委员长的好意我们只能心领,现在这里缺少的不是兵力,而是补给。”

顾祝同在心里叹了口气,他何尝不希望率领百万大军去打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哪怕他是个名义上的将领呢。

不过他知道许鸣的意思,补给对一支部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日机轰炸造成的破坏,浙赣铁路保证三战区四十多万大军的作战已经很勉强了,再来五十几万,弹药和粮食的补充根本就无法保证。

“那怎么回复委员长?”

“这样告诉委员长,我军协同能力尚未足够,难以保证大兵团密切作战,现日军从华北和江北连续抽调部队,兵力极为空虚,建议我军一战区和五战区发动反攻,将战场扩大,充分发挥我数量优势,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

**********

纵横交错的火舌,漫天飞舞的炮弹,将整个大地笼罩在硝烟之中。

9月12日,进攻第3天,日军已经放弃了一鼓作气,迅速攻占中国军队阵地的想法,守军的金兰防线是典型的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将近10万精锐部队防守,以前日军常用的锥行突破战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利用雄厚的兵力和不再受补给限制的炮火,日军几乎将所有国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然后对各个中国阵地不断实施进攻,企图一点点压缩国军的防线。

当然日军也不是没有进攻重点,赤松山一线,日军的炮火是轰天盖地,超过50门各式火炮,每天落弹不下一万发,将守军阵地表面几乎完全摧毁。

“师长,李团长电话,说发现了鬼子的坦克。”

孙立人一惊,赶快从山上望下看,自己阵地的右边,大约出现了20多辆坦克,朝着114团的方向开过去。

坦克的周围,大约1个大队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向守军阵地逼来。

仗打了好几年,小日本也总结出不少经验,有的经验还是中国人教的,像现在这种进攻模式,和去年邕宁之战时中国军队第5军装甲部队一样。

步兵不在跟随坦克,而是在其周围;坦克以阵型前进,进攻步兵阵地用楔形攻击模式;山炮兵实施炮火掩护,工兵随时维修道路…

孙立人感到一丝紧张,这是新38师第一次与日军装甲部队交锋,在淞沪会战时,税警总团不知道怎么打坦克,付出了很大代价。

“通知112团潘团长、113团刘团长,立刻调所属机关炮连去长山一线增援。”

孙立人说完还不放心,他带着卫兵亲自向长山的114团赶过去。

一路上炮火非常凶猛,日军的炮兵部队将长山和后方的联系几乎切断,幸亏守军挖掘了相当多的交通壕,孙立人弯着腰在交通壕里迅速前进,但就是这样,身边的卫士还有数人伤亡,刚刚一发炮弹落在离孙立人不到10米的地方爆炸,孙立人吃了一嘴沙土。

“健飞(李鸿),怎么样了?”孙立人一见第114团团长李鸿,着急地问道。

“师长,鬼子有20多辆坦克,你看…”李鸿一指前面,在前方的开阔地了,日军的坦克步步推进,用炮火将守军可能拥有的火力点和埋伏地带轰炸一顿,然后步步为营,有的步兵冲到了前面,搜索着什么。

日军这种坦克战法虽然保守,但也很有效,几个隐藏的火力点被摧毁,反坦克壕和鹿砦也被日军的工兵部队处理掉。

不过中国军队隐藏的迫击炮部队开始了反击,冲到前面的日本工兵顿时死伤一大片。

不久,第团的机关炮连也纷纷赶到,加上114团原有的机关炮,守军现在拥有了12门20毫米苏罗通机关炮,除此之外,第38师还有一个炮兵营,一共毫米反坦克炮,这是对付日军坦克的


状态提示:第419章 浙皖战役 3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