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唯我独裁>第174章 黄海大战

【2345xs.cc 2345小说网】【供精彩。

12月13日,王辰浩的船队在太平洋舰队的护送下北上天津。

由于俄国远东舰队此刻正在威海卫和旅顺附近的海域游弋,船队出长江口之后,王辰浩便在林建章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登上了威远号,一旦发生战斗便让王辰浩进入威远号的司令塔内,因为那里要安全的多。

“大人,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络不绝……”

“大人,我对你的敬佩好似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大人,您就是我们的偶像……”

“大人……”

王辰浩上舰后,顿时遭到了全体官兵们的围观。尤其是那些英国人,不像国内官兵们那样拘谨不敢说话,有什么问什么,越是八卦事情他们越感兴趣。

面对他们,王辰浩就算再能说,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很快就晕翘翘了,躲在舰长室内不出去了。

不过,威远号战舰因为是旗舰,舰队司令部也设在上面,使得舰长室成了舰队司令部军官们聚会场所。王辰浩呆在舰长室内,同舰队司令部的军官们交谈。谈话内容不外乎是王辰浩说些划时代的海军发展理念,把诸将们忽悠一番。而诸将们则讲述他们从英国出发到现在所经历的事情,加上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大戢洋海战中如何干掉留里克号的英勇事迹。

就在王辰浩同诸将们聊天交心之时,远在黄海附近海域的俄国远东舰队却是在做紧急调动。

本来,俄国远东舰队只是封锁了旅顺和威海卫两处北洋水师的海军基地,将北洋水师关在基地内出不来。俄国海军控制着黄海制海权,并协助俄军登陆辽南但俄国远东军区在战争准备上极为不充分。本来最初的打算只是试探xing攻击清帝国,很快就演变成武装占领黑龙江省,进而爆发局部战争。战争规模的扩大,造成在辽南的俄军没有携带任何重型攻坚武器便投入了战场上。没有攻坚重武器,俄国陆军无法配合海军攻击旅顺和威海卫两座要塞,结果俄国远东舰队没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仅仅只是像看门狗守在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外面。

随着战事的变换,俄国陆军接连在陆上作战失利,战争越来越不利于俄国。这使得俄国远东舰队萌生了攻击清帝国沿海城市的想法,但又被俄国政府以害怕影响了其他列强国家在华的利益被束手束脚。

如今,随着留里克号被王辰浩的si人舰队太平洋舰队击沉的消息传来,俄国远东舰队上下一片复仇之心。

俄国远东舰队在战争爆发后,一直在极力寻求与北洋水师进行主力决战。他们在旅顺和威海卫之间的渤海海峡周围的外海面,俄国海军集中了远东舰队的主力11艘主力军舰,包括甲铁战列舰一艘(爱丁堡公爵号)、大型装甲巡洋舰三艘(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亚速纪念号、莫诺马赫号),装甲巡洋舰三艘(顿斯科伊号、御前shi卫号、尼古拉一世号),防护巡洋舰两艘(维第亚兹号、雷恩达号)、无防护巡洋舰两艘(强盗号、莽汉号)。还有六艘炮舰(满洲人号、海狸号、海狗号、

高丽人号、雷鸣号、英勇号),以及鱼雷艇二十四艘他们负责在旅顺和威海卫港口外布雷和巡逻,防止北洋水师排雷舰出来排雷。

另外俄国远集舰队的两艘海防铁甲舰佩尔维涅茨号和门雅号也从海参崴调到蔚山海军基地,打算随时支援主力舰作战。

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快舰过少,不宜出外海与俄国海军争夺制海权因而采取保证近海防御的方针,保持威慑力。李鸿章的决策或许令国民对他一片谩骂,或许令北洋水师上下将领们心存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北洋水师呆在海军基地内使俄国不敢轻易进犯渤海湾和领土海防线。李鸿章深为了解战争双方的力量优势所在,采取这一策略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王辰浩回国,他牵头对朝廷的抗议,使得朝野上下ji昂的抗战情绪重新高涨起来。李鸿章、丁汝昌等屡遭抨击,甚至要求李鸿章撤换丁汝昌。如今王辰浩被任命为总督对俄全权事务大臣,加上他本身就挂着北洋水师提督参议的官职而北洋水师官兵们都记得王辰浩曾经带领他们取得全歼日本联合舰队的辉煌战绩,如今却被俄国海军堵在家门口挨打而不敢出去,已经闷到了极点,这些因素集合到一起使得北洋水师将士们再次躁动起来,提督丁汝昌已经有些弹压不住了。

11日王辰浩临出发前给李鸿章发去的电报,称太平洋舰队克日启程,准备解旅顺和威海卫之围,于是李鸿章立即下令北洋水师准备出战,水雷营将士们开始排除港口外的俄国水雷。

从12月12日开始,旅顺和威海卫要塞炮不断的向海面上的俄国炮舰实施炮击,北洋水师水雷营的将士们则在要塞炮的掩护下,乘排雷艇出港开始清理水雷。俄国炮舰发现后,立即进行攻击,双方顿时爆发ji战。

不过,俄国远东舰队主力目前将重心放在截击太平洋舰队,给留里克号报仇上面,为了节省煤炭和炮弹,以及给养,未能派出主力舰过来支援。

结果,俄国六艘炮舰和一批鱼雷艇在要塞炮的猛烈打击下,最终放弃了攻击北洋水师的扫雷艇,任由其清除水雷。不过,北洋水师一边清理水雷,俄国布雷舰一边继续在外围布雷,拖延北洋水师出来的时间,为俄国远东舰队先攻击太平洋舰队赢得时间。

12月12日上午,俄国远东


状态提示:第174章 黄海大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