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唯我独裁>第537章 苏联的崛起和美墨战争进入相持
则高达55.7%。整个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从欧洲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160.1亿卢布,另外中华帝国政府也考虑到外贸大幅度降低的关系。允许不再管制商品范围内的物资出口给苏联。而中华帝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全球最高,质量最好,因此也成为苏联最想获得的设备来源,期间中华帝国出口给苏联的机器设备总额也达到40亿卢布。

当然,苏联也不是盲目进口。他们重视‘智力进口‘,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世界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3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这并不单单是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1930年以前,世界主要专家和技术人员最向往的是去中华帝国工作和生活,但是随着中华帝国本科教育的成功普及,中华帝国本土毕业的人才数量暴增。导致中华帝国政府开始限制外来人才在国内就业,努力为本国人才提供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很多国家留不住的人才也没法去中华帝国,只好到苏联谋生了。当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32~1934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多人。

不过,苏联的底子薄,耗费巨额资金购买技术、设备和引进人才已经让苏联财政吃不消了。在苏联的外籍人员吃香的喝辣的,苏联人自己只能省吃俭用,过得已经很清贫了,因此苏联政府决定从国外获得贷款援助。

这在1933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东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33~1935年,苏联先后从德国、中华帝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44亿卢布。其中,中华帝国的私人贷款进入苏联也高达10亿卢布。这主要是中华帝国政府希望改善跟苏联的邻国关系,总不能闹得太僵。

当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整体上还算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世界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苏联的一些经济政策也是有争议的。由于中华帝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这让苏联也发现。握有全球90黄金储备的中华帝国,只要动动身骨就足以让一国经济崩溃,这让苏联长了心眼,他们加强对外汇和关税的管理,构建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避免被中华帝国操控了金融。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一度允许有限的私人外汇业务,1933年则实行了对外贸、外汇、关税在国家垄断下进行严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缔外汇和有价证券交易所的一切活动。这一临时性措施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向苏联本土扩散,但在国际经济危机结束后并没有放宽。使得这些稳定经济秩序的积极措施,最终转变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另外,苏联鼓励外资以租让企业的形式在苏联存在。1933年,苏联颁布了废除租让制的法令。在大萧条期间。苏联利用外资的方式,逐渐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变为向国外借贷和有偿技术引进为主。但借外债需要支付利息,容易造成偿还压力。有偿技术引进的效果,往往不如开办合资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直接学习。苏联日益孤立于发达国家扩大相互投资的潮流之外,长远来看阻碍了经济发展。

还有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斯大林的判断是,下一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因此。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在10~15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为此不惜忍受暂时的艰苦生活。苏联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昂贵的进口费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和原料价格都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特别可怕的是,苏联扩大农产品出口时,国内农产品大幅减产。而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需要供养的城镇人口却大量增长。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粮食、肉、奶的供应都严重短缺。不得不开始凭证供应。这样,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一些地区有所下降,乌克兰甚至出现大饥荒。直到多年后乌克兰获得了**,其议会通过了‘以反人类罪谴责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府在乌克兰政策‘的法案。

整体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苏联领导人基本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到1935年底,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因为大萧条造成的西方各国生产率的下降。1933年与1928年相比,中华帝国的工业生产因为对外出口贸易的影响下降了14%,德国是经济危机的暴风眼,下降高达6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从当时标志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钢铁产量来看,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933年的620万吨,钢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轧钢生产从340万吨增加到440万吨。可以说,短短几年的时间,苏联的国家工业体系整体上完成了飞跃,这个速度甚至


状态提示:第537章 苏联的崛起和美墨战争进入相持--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